杜甫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的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 。公元760年春天 , 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公元761年八月 , 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一十九 。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教授对此诗的赏析要点 。此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
扩展资料: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 , 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 。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
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读者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
【杜甫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的背景】
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 。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
杜甫(712-770),字子美 ,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 , 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 , 其诗被称为“诗史” 。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 ,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百度百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 , 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 。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 。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 。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 。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 , 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 。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 , 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 。律诗每两句为一联 , 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 。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