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拆解史铁生《合欢树》 合欢树史铁生

史铁生,是我一直都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 。他的散文语言清新、平淡,优美隽永却又意蕴深沉 , 充满哲思 。
除此之外 , 他的写作手法也是登峰造极 , 尤其是象征的手法,在散文中的运用可以说是出神入化 。
王又平说:史铁生绝对是新时期中国更优秀的作家之一,他不是通过作品传达思想 , 而是引导读者自己探索生命的意义 。
史铁生文字的魅力就体现在他众多的作品中,其中《合欢树》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艺术成就突出,语言平易浅近、朴素自然,实则暗含玄机 。
《合欢树》这篇散文不到二千字 , 形象饱满生动 。文章前面部分采用蒙太奇手法,以跳跃性思维和对比的笔墨,重点描写了儿子突然残疾的灾难性事件给母亲带来的打击和巨变 , 呈现了母亲艰辛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 。通过平淡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真挚的思念和“子欲养而亲不待”沉重的悲痛之情 。
现在让我们深度拆解史铁生的这篇《合欢树》来学习吧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拆解,分别是叙述与抒情、结构、语言和写作手法 。
一、叙述与抒情

深度拆解史铁生《合欢树》 合欢树史铁生

文章插图
初读这篇文章 , 内心是有许多疑问的 。本篇文章明明写的是母亲,却为什么以合欢树为题?而以树为题,文章前半部分却不提树一个字 。直到了第七段,才由邻居提到“合欢树”,才开始追溯树的来历和树的成长过程 。到最后却都没有看到树 。
有些句子不能理解:为什么“悲伤也成享受” 。为什么说“但他不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这又有什么寓意呢?
文章开始以跳跃式的时间线写了10岁,20岁 , 30岁,作者与母亲的生活片段 。文章用平淡的语调按时间顺序分别叙述了作者10岁那年作文得奖,而引发的母子之间一场小冲突 。20岁时母亲想尽办法给他治病和鼓励,帮助他完成写小说的梦想 。30岁以后对母亲那种压抑在心底,让自己又悲痛又愧疚的思念 。
在这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中,只写了一句“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来描写母亲的外貌,但呈现给我们的人物形象却是非常生动、丰满 。史铁生对人物的刻画和摹写准确,却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直击要害,抓住人物的精髓 。
本文一开头就写了“我”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 , 这里的小冲突表现了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过度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 。还展现了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 。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 , 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吸引力 。
可是到了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 。
'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 。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
在这平淡无奇的叙述中,却蕴藏着多少母子共历的希望和失望,渴望与绝望 。这些各种治疗方式的陈述,就极为准确地描述了母亲用尽所有可能的 ***,来挽救儿子双腿残废的命运 。从不甘心接受命运的摆布,到接受儿子双腿残废的事实 。这里实际上描摹的是母亲的执着和无私的爱 。
虽然母亲内心受到重创,对治好儿子的腿终于绝望 。但仍然对儿子充满希望 。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
这些陈述笔墨不多,文章的语言平淡、自然、节制,当真是“不能增减一字” 。每一个字都在为塑造一个更加立体的人物形象而服务 。将一个用尽全身力气来爱我的慈母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
两个段落分别用这样两种形象充满对比地出现在读者,就更突显出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
表面上看是平铺直叙,只着重于事情本身 。实际上,前几段通篇都融情于事,娓娓道来深切的母爱和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
文章后半部分 , 作者把镜头推向了“若隐若显”的合欢树,从另一个角度来表现母爱 。母亲对合欢树也倾注了很多心血 。她从路边将合欢树捡回家中 , 开始植入花盆 , 后来又移栽窗前 。合欢树第二年没有发芽、几近夭亡 , 对此 , 母亲虽然“叹息了一回” , 但“还不舍得扔掉” 。正是在母亲的爱护和照料下,小合欢树终于“起死回生”并茁壮成长 。可以说,没有母亲的呵护、没有母爱的濡养,就没有合欢树的生机勃勃的今天 。然而,当合欢树开花、枝繁叶茂的时候,母亲已去世多年,同样没能看到亲手培育的希望 。合欢树仿佛是“我”的患难兄弟,又是母爱的象征和化身 。“我”对合欢树那种既渴望相见,又刻意回避的复杂情感,正是“我”对母亲无比怀念之情的深刻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