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词中寻回诗心|金台随笔

【在古诗词中寻回诗心|金台随笔】古人诗句 , 穿越千年 , 经浩瀚历史长河直抵人心 , 唤醒我们的文化基因 , 滋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莫听穿林打叶声 , 何妨吟啸且徐行 。”不久前 , 一位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领诵古诗词 , 勉励学生们永葆清澈之心 , 相关短视频在网络上被广泛转发 , 引起热议 。意蕴深永的词章 , 真切动人的场景 , 让人们再次感受到古诗词的恒久魅力 。
从毕业季以诗词寄托临别深情 , 到在社交平台上用诗词分享生活意趣 , 如今 , 古诗词在网络空间里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等纷纷在社交平台上开设诗词“课堂” , 吸引众多诗词爱好者“打卡”学习;浙江杭州的语文老师王杨军在课堂上拿出专门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诗文赏析 , 其中一些片段被拍成短视频发到网上 , 吸引了大量粉丝;不少视频创作者自发朗诵、讲解诗词 , 甚至将诗词改编为动画等形式 。前不久 , 某短视频平台发布的报告显示:过去1年 , 古诗词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178亿 , 同比增长168%;相关电商平台古诗词类书籍销量同比增长588%……一首首经过时间洗礼的经典诗词 , 借助互联网焕发新的生机 , 唤醒人们的诗心 , 为日常生活注入浪漫的诗意 。
“这可不是一般的红豆 , 这是王维诗里的红豆 。”动画片《中国唱诗班》中的这一片段 , 在短视频平台备受欢迎 , 衍生了大量的短视频作品 。这不仅让“愿君多采撷 , 此物最相思”的诗句再度拨动人们的心弦 , 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古诗词在互联网上“走红”的重要原因:古诗词的篇幅通常比较短 , 契合短视频的时长需求 , 也满足了今天很多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 。互联网上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 视频、声音、文字的融合 , 也赋予古诗词更丰富的展现空间 , 有助于更形象地传达诗意 。为《游子吟》《早发白帝城》等配上有趣的手势舞 , 用动漫的形式讲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以古朴典雅的吟唱还原《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词曲意境……如今 , 从音乐、舞蹈到戏曲、书法创作 , 围绕古诗词进行“二次创作”的短视频形式多样 , 各具特色 。这样的“出圈” , 让古诗词拥有了更广泛的受众 , 也让古诗词之美通过互联网泛起更大的涟漪 。
叶嘉莹先生面对镜头 , 漫谈“为什么读唐诗”时坦言 , 小时候对诗中描绘的景象、情感还不能完全懂 , 但长大后随着经历增加 , 顿然觉悟 。的确 , 与其说古诗词“出圈”了 , 不如说是古人的诗词 , 让今时之人在忙碌的当下获得了温暖心灵的力量 。我们的人生际遇、喜怒哀乐 , 在古人的诗句中得以安放 。有时候 , 只是简单的一句浅唱低吟 , 就能唤起我们与古人强烈的情感共鸣 。“白昼谈诗夜讲词 , 诸生与我共成痴 。”今天 , 通过短视频平台读诗、赏诗 , 体现了古诗词传播形式的创新 , 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绵延赓续 。古人诗句 , 穿越千年 , 经浩瀚历史长河直抵人心 , 唤醒我们的文化基因 , 滋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常读常新的文化内涵 , 真切动人的情感体验 , 让古诗词经久不衰 , 感染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
今天 , 互联网平台让诗词以更丰富的画面和声音 , 触动了更多受众的文化感官 。我们点赞古诗词的“出圈” , 也期待更多人循此深入古诗词的世界 , 重拾经典阅读 , 从典籍中汲取智慧 , 不断培厚我们的精神土层、丰富我们的文化图景 。(禹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