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谋士有上中下三策直之说 古代谋士为什么有上中下三策,而君主却不选上策( 二 )


中策是:克服困难,给诸葛亮搞好补给,长期坚持 。
下策是:赶在粮尽之前,及时退军 。
最终,出于各种原因,李严建议选择“下策”,退军 。

古代谋士有上中下三策直之说 古代谋士为什么有上中下三策,而君主却不选上策

文章插图
诸葛亮虽级别在李严之上,但李严毕竟也是刘备的托孤重臣,诸葛亮对他自然还是要采取商量的口吻 。
而诸葛亮所提的“上中下”三策,也符合“上策激进冒险,下策保守”的特点 。
不过,个人以为,诸葛亮的“上中下三策”,有为难李严的意思 。
蜀国弱小,仅有的精兵强将都被诸葛亮带去北伐前线了,人家魏国强大,除了陇右前线之兵,余力还大得很,手里只带了运输部队的李严,拿什么去断人家后道?
而李严的反应则是:一面力陈必须退兵,一面在后主面前故作惊讶“粮草还很多呀,退什么兵”?
两个当世最杰出的顶级人才,把游戏玩到这种份上,这已完全不是什么专业问题了 。
所以,同僚之间的“上中下三策”,有时不再是纯粹的专业问题 。
提出“上中下三策”,既提供了多种选择,又重点提出了选择建议 。
无论是对古代谋士,还是对今天的你我,这都是值得借鉴的好习惯 。
然而,位置不同,大家看问题的角度自然不同,对“上中下”的看法自然也不同 。
因此,保持谦虚谨慎,客观看待“上策不取”的情况,才是成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