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是什么年代 为什么以前那么多人闯关东


闯关东是什么年代 为什么以前那么多人闯关东

文章插图
说到“闯关东”,很多人并不陌生,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较大并且基本上属于自发性质、影响较为广泛的一次移民潮 。
2008年,由李幼斌、萨日娜主演的电视剧《闯关东》红极一时,祖籍是山东的人们对这部剧真是感慨万千,这部涉及几代人的电视剧细致入微地诉说了很多山东人的家族史 。
感慨过后,不知道有没有人曾有这样的疑问,那就是中原百姓为何要去气候恶劣且贫瘠的地方“闯关东”,却不去相对富裕的南方谋生活?
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追根溯源,一起去探个究竟吧 。
闯关东是什么年代 为什么以前那么多人闯关东

文章插图
“关东”到底是哪里?“关东”原指函谷关以东,读书的时候,很多人或多或少都听过函谷关这个词,但很少有人明确的知道这个出现在历史书或诗词歌赋里的函谷关到底在哪里 。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于中国河南省的西侧,有一个叫三门峡的城市,函谷关正是位于这里 。函谷关处于要塞,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朝时期,大将徐达在此处设置山海关隘口,主要为了防范北方女真部落南下,而女真就是满清的前身 。
现在大家应该有了大致的轮廓了吧?关东指的是山海关以东的大片区域,不仅仅是现在所说的东三省,其中还包含了蒙古东部的大部分区域 。
闯关东是什么年代 为什么以前那么多人闯关东

文章插图
这其中以山东人最为突出,在“闯关东”的人群中占比最高且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是开垦东北的主力军 。因此大家现在所说的“闯关东”,狭义上就理解为大批的山东人到东北地区开垦土地谋生活 。
为什么要说“闯”呢?第一,当时清政府的政策并未完全开放,去东北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冒险;
第二,当时的东北地区人烟稀少、气候寒冷,如果不是迫于生计,对于把故乡看得很重,崇尚“落叶归根”的中原人来说,谁愿意背井离乡,抛弃故土呢?
第三,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山东人,我们骨子里或多或少都带有那种豪迈、倔强、坚强,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 。
闯关东是什么年代 为什么以前那么多人闯关东

文章插图
什么造就了“闯关东”热潮?摸清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少不了要从当时的环境入手 。那么为何东北地区地广人稀?
在清朝时期,东北一直以来都被称作是“龙兴之地”,何为“龙兴之地”?说得玄幻且通俗点就是龙脉之地,是灵气汇聚之地,是天子产生之地 。
因此,清朝初期,朝廷就对东北地区实行了所谓的“封禁政策”,禁止汉族移民移居到东北地区 。从文化角度来说,实施“封禁政策”还有一部分是为了防止东北地区汉化,是抵御文化渗透的一种方式 。
闯关东是什么年代 为什么以前那么多人闯关东

文章插图
当然,东北地区还有很多的宝贝,著名的“东北三宝”,即人参、貂皮、乌拉草是其特产,封禁也是为了防止汉人进出乱捕乱杀,保证清廷独自享用 。
到顺治皇帝统治时期,还专门主持修建了一千多公里的“柳条边”的篱笆墙封禁线,所谓“柳条边”实际上是一道土墙,土墙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栽种3棵柳树,柳树之间再用绳子连接,就形成了一道篱笆墙,起到分隔作用 。
而且还驻有官兵值守,需持证方能进出,违禁者鞭一百,可见当时封禁之严 。当然还有种说法是,满清给自己留了条后路,哪天在汉人的土地出了点意外,还可以给自身留个余地 。
闯关东是什么年代 为什么以前那么多人闯关东

文章插图
从康熙年代开始,这种政策实施得越来越严厉,这就导致东三省即便在1840年,人口还不到300万人,平均人口密度6人每平方千米,而山东的人口密度是200人每平方千米,两者差了将近30倍 。
人口不断增长,土地却没增加,导致中原地区的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 。
在当时,农耕文化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厚重的农耕文化经过千百年的思想熏陶,深入百姓的骨髓,男耕女织的画面依然是美好生活的写照,所以土地在哪,在老百姓看来就是资源和金钱的所在地,具有永不磨灭的吸引力 。
闯关东是什么年代 为什么以前那么多人闯关东

文章插图
清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连年的战乱导致大批中原人“闯关东”其实并不是多么诗意浪漫的事情,它不同于“烟花三月下扬州”的那种心境,这种近乎逃难式的迁徙,首先要考虑的是生存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