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特点和意义( 四 )


在此期间 , 济南、苏州、南京、福州、武汉、长沙、广州等一百多个大小城市也先后掀起了大规模的罢课风潮 。

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特点和意义

文章插图
面对声势浩大的罢课风潮 , 北京政府试图以威吓的手段消学生运动 , 遂于6月1日发布命令 , 勒令学生自即日起一律复课 , 并宣布查禁联合会、义勇队等学生团体 。学生并未因此退缩 。
3日 , 在北京学生联合会的发动下 , 九百多名学生走上街头 , 举行大规模的演讲活动 。北京政府派出军警大肆抓捕 , 近四百名学生被拘捕 。
4日 , 大批学生继续上街演讲 , 军警搜捕了一千一百余名学生 。
由于人数太多 , 监狱无处容纳 , 学生分别被临时拘押在北京大学法科和理科院内 。在政府的武力镇压下 , 学生们毫不妥协 , 反而加强了四处演讲的活动 。
5日 , 五千多名学生遍布北京大街小巷 , 慷慨陈词 。北京当局已无力关押更多的学生 , 只能命令军警驱散听众 。政府的高压手段引起全国各地民众的极大愤慨 。
上海学生联合会组织罢市活动 , 得到了商人、工业家和工人的大力支持 。
5日 , 上海举行联合罢市 , 除外国人所设的洋行外 , “华租各界大小商店 , 已无一开门者” , 商店门前“皆贴有白纸上书‘罢市请命、商学意志、挽救学生、罢市救国’等字” 。
15之后 , 日华纱厂、上海纱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沪宁和杭甬铁路等处工人也相继罢工 。
当日下午 , 上海各界举行联席会议 , 与会代表决定全体工商界与学界保持一致 , “于本日起一律辍业” , 宣称如若“卖国贼存在一日 , 商学工界即辍业一日 , 誓不反顾” 。
16会上 , 各代表还发起成立了上海各界联合会 , 亦称工商学报联合会 , 以便各界联合进行反帝爱国运动 。
自6日起 , 上海罢工规模进一步扩大 , 纺纱、钢铁、电车、铁路、轮船、码头、市政、印刷等各个行业工人及马车夫、清道夫、木工、泥工、在洋行上班的华籍职员均参加罢工 。
至11日 , 罢工人数总计约达七万人 。上海各行陆续宣布停业 , 市内外交通中断 , 全市陷入瘫痪状态 。
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特点和意义

文章插图
上海发起的罢课、罢市、罢工斗争立即得到了其他城市的积极响应 , 南京、宁波、厦门、镇江、苏州、无锡、九江、安庆、济南、武汉、天津等市相继罢市 。
在唐山、长辛店等地 , 铁路工人也举行了罢工活动 。至此 , 罢课、罢市、罢工风潮迅速席卷全国 , 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形势蔚为壮观 。
在罢课、罢市、罢工斗争的强力冲击下 , 北京政府被迫做出让步 , 于6月5日命令军警撤离北大校园 。被捕学生为向社会各界揭露军警的暴行 , 直至8日才离开临时拘押所 。
同时 , 一些官员和商界人士也要求政府释放学生 , 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 以平息风潮 , 稳定局势 。
10日 , 北京政府迫于社会压力 , 下令免去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职务 。至此 , 爱国运动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自12日起 , 上海、天津等地的罢课、罢市、罢工斗争陆续停止 。
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特点和意义

文章插图
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之后 , 北京政府和学生群体又在是否签订《凡尔赛和约》的问题上出现争执 。
北京政府认为签字对中国有利 , 指示代表团在交涉失败后即可签订和约 。
这激起了学界、工商界、劳工界等人士的强烈不满 , 迅速发起了拒签和约运动 。数百名社团代表集合在总统府前 , 进行拒签请愿 。
随后 , 上海和山东民众又举行群众大会 , 推举代表进京请愿 , 要求拒绝签字 , 废除高徐、济顺铁路草约 , 惩办卖国贼 。
16日 , 来自北京、上海、南京、天津、日本的学生代表在上海组织成立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 , 发出反对签字宣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