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忧是父亲还是母亲 守孝为什么叫丁忧

中华是礼仪之邦 , 古代非常注重丧葬和祭祀文化 , 儒家思想重孝 , 汉朝建立后 , 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 , 当父母去世后时 , 人们需要守制 , 形成了成熟的“丁忧”制度 。在汉朝以后 , 丁忧制度对政治和官员个体影响很大 , 不仅关乎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 更直接影响官员们的仕途和命运 。到了晚期 , 又诞生了独特的“夺情”文化 , 为古代政治打上了独特的印记 。丁忧制度如何形成?丁忧制度 , 对封建社会产生怎样的历史影响呢?

丁忧是父亲还是母亲 守孝为什么叫丁忧

文章插图
一、丁忧的沿革:由“习俗”变为“法律”丁忧 , 又称“丁艰” , 是古代遭逢父母之丧的统称 , 其诞生时间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 。根据《礼记》曰:“三年之丧 , 天下之达丧也 。”可见 , 从周朝时期 , 倘若父母去世 , 子女要为父母守丧三年 , 因此诞生了守孝三年习俗 。又因为《礼记》中已经有了“三年忧 , 恩之杀也”的说法 , 因此当时已经提出了“忧”的说法 。根据《尔雅》中的解释 , “丁”字为“遭遇、遭逢”的意思 , 因此 , 才有了“丁忧”一词 。
虽然周朝时就有了丁忧 , 但仅仅是一个习俗 。春秋时期 , 百家争鸣 , 儒家思想提倡“忠孝” , 《孟子》曰:
“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 , 惟送死足以当大事 。”
儒家思想把丧礼的高度大大提高 , 汉朝建立后 , 主张“以孝治天下” , 因此 , 汉朝以后 , 更加注重丁忧 , 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 , 凡是丁忧期间 , 子女不得婚娶 , 不得娱乐 , 不得生育 , 不得远游 。如果是官员(主要指文官)遭遇丁忧 , 需要解职回乡守制 。因此 , 丁忧制度从汉朝以前的习俗 , 变成了汉朝以后的法律 , 凡是违背丁忧规定的人 , 都会遭到惩处 。唐朝的法律记录较为健全 , 例如《唐律疏议》记载:
诸闻父母若夫之丧 , 匿不举哀者 , 流二千里 。丧制未终 , 释服从吉 , 若忘哀作乐 , 徒三年 。
也就是说 , 隐瞒父母的丧事 , 不举哀的人 , 要被流放两千里 。三年丁忧时间没到 , 提前结束的 , 要被判处三年徒刑 。
丁忧是父亲还是母亲 守孝为什么叫丁忧

文章插图
关于“丁忧” , 有以下几个误区 , 需要特别说明:
第一 , 所谓的守孝“三年” , 实际上是指27个月 , 也就是说两年零三个月 。
第二 , 一般来说 , 并不一定是亲生父母的去世才要丁忧 。包括养父母 , 继父母的去世 , 都要丁忧 。而且 , 庶子要为嫡母丁忧 , 嫡子不必为庶母丁忧 。当然 , 在明清时期 , 也有特殊情况 。例如 , 明朝洪武七年 , 朱元璋的孙贵妃去世 , 朱元璋命太子等皇子服丧 , 命嫡子朱橚为孙贵妃服三年 。实际上 , 孙贵妃并不是皇后 , 而是皇子们的庶母 。
第三 , 丁忧一般由儿子来完成 , 女儿、女婿 , 以及孙辈和重孙辈都可以不必丁忧 。但也要避免娱乐活动和生子嫁娶等 。也有例外 , 如果儿子已经去世 , 则孙子必须丁忧 。如果孙子也不在了 , 则由重孙丁忧 。也就是说为的“承重” , 意思是“承担丧祭与宗庙的重任” 。但丁忧“不出三代” , 从重孙以后 , 就可以不必丁忧 。
第四 , 丁忧也有分类 。若是父系亲属去世 , 称为“丁外艰” , 如父亲、祖父、曾祖父去世 。若是母系亲属去世 , 称为“丁内艰” , 例如母亲、祖母、曾祖母去世 。
丁忧是父亲还是母亲 守孝为什么叫丁忧

文章插图
在古代 , 丁忧期间的官员 , 需要离开自己的岗位 , 回家守孝 , 这和古代官员的仕途和命运有着很大关系 。因为涉及到官员的利益 , 因此 , 丁忧期间也有诸多“不孝”的行为 , 下面具体来详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