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边塞之景的诗句

描写边塞之景的诗句1、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马戴《出塞》
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3、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三》
5、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其七》
6、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李颀《古从军行》
8、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描写边塞的诗句是什么?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一、出处
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二、释义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在重重叠叠的山峰里 。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
【描写边塞之景的诗句】三、重点
1、渔家傲: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仄韵,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
2、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
3、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语,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 。相传北雁南飞,到湖南的衡阳为止 。
4、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境特色的声响,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
5、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 。
6、千嶂:像屏障一般的群山 。
7、长烟:荒漠上的烟 。
8、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 。
9、羌管:羌笛 。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劈头一句,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 。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异”在哪里呢?
“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 。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 。“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 。
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在写人 。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
下面三句,写的就是“雁去”后的情景 。
“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 。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 。然而,范仲淹在这里却更有一层深意,那就是“连角起” 。角,是古代军队里吹的乐器 。
“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 。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 。
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 。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 。“千嶂”,是写山势,层峦叠嶂,犹如巨大的屏风 。“长烟”,是炊烟和暮霭所形成的一片雾气 。
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 。“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长烟”笼罩,“落日”照耀,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无靠 。它是坚固的,结实的,严阵以待的 。然而,城的坚固与否,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驻军 。
因此,在词的下阕,作者就把边防军人推向画面中心,集中笔墨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 。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 。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 。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 。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令人信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