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创新者的处方这本书( 三 )


综合医院混合了两种商业模式和定位 , 两种商业模式需要的资源、流程、制度差异很大 , 会造成混乱和难复杂 。就像一个人同时练两种截然不同的内功心法 , 无法成为高手 。因此《创新者的处方》建议综合医院应该改变原因的模式:通过独立的组织形式、成本核算和定价系统来为两种不同的商业模式服务 。
问题解决模式医院已有先例 , 比如美国国立犹太医学中心 , 是一家专注于肺部疾病、哮喘的专科医院 。当一名哮喘病人前去诊治时会有一名过敏症专科医生、一名胸科医生和一名耳鼻喉科专家进行会诊 , 给出明确的治疗方案 。而同样一名病人之前尽管在综合医院依次看过同样的专家 , 但每个医生都是单独给出诊断和治疗方案的 , 他那时每个月需要复用近千美金的医药 。对病人来说化2000美元去犹太医学中心看病也比把几千美元花在各个单打独斗医生的错误药方上要划算得多 。
一个朋友最近向笔者抱怨到他生了一个小病 , 附近的三甲医院给他开了一大堆没效果的中成药 , 而他如果去华西的话可能并不需要这么多药 。为什么中国越好的医院貌似越能做到质量与价格兼顾?国内综合医院商业模式的本质是做大流水来获取收入 , 由量大、利润高的住院、手术等业务来补贴其它疑难病症等业务 。这样医院倾向于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更多的病人 , 较低成本的门诊、高性价比疑难病治疗都可为其创造口碑 。普通医院在医疗服务上没有成本优势 , 医疗人员经验更是差很多 , 导致近年来资源越来越向三甲医院集中 , 
现有系统内技术、管理的进步只能对效率带来个位数的改变 , 质的改变需要改变现有系统 。但利益是最难触动的 。比如让医院把一部分可标准化业务独立出来 , 其它大病重病的费用必然上升 , 病人与医院如何补偿;如果真能分级诊疗 , 由更多全科医生来替代综合医院的门诊 , 综合医院庞大的人员如何安置?
唯一可预见的是我国公立医院高速增长的红利时代已经过去 , 医保控费大势下 , 以前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 。改进太难 , 不如重构 。星星之火将出现在系统最薄弱的地方 。
Changelog
《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 1942年出生于美国盐湖城 , 2020年1月病逝于美国波士顿 。1975年在杨百翰大学以优异表现获得经济学荣誉学士 , 并获“最佳毕业生”称号;1979年在哈佛商学院以优异成绩获得MBA学位;1984年 , 他与几位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共同创办了一家高科技制造公司 , 并出任董事长兼总裁;1992年重返哈佛商学院任教授一职 。他教过的课程包括科技与运营管理、工商管理学及运营策略 , 创新管理这门学科更是他的首创 , 教学中克里斯滕森发现" 颠覆性技术 "这一理念 , 并成为其首创者 , 他的研究和教学领域集中在新产品和技术开发管理以及如何为新技术开拓、市场等方面 , 代表作包括 《创新者的窘境》、《创新者的解答》、《创新者的基因》 等 。
克里斯坦森教授曾经获得各种学术大奖 , 包括美国生产与运营管理学会颁发的1991年度技术管理最佳论文奖“威廉·阿伯内西奖” , 美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颁发的1992年度“最佳学术论文奖” , 1993年度最佳管理史学论文奖“纽科门特别奖” , 《哈佛商业评论》颁发的1995年度最佳论文奖“麦卡锡奖”等 。
克里斯滕森教授在其首创的“颠覆性技术”这一理念中 , 重点告诫世人“ 不创新 , 必然灭亡 ”这一至理名言 。从诺基亚手机业务到摩托罗拉手机业务 , 从80年代末的IBM再到硬盘的领先企业 , 诸多曾经优秀的企业最终没能逃避衰败灭亡的命运 。究其根源 , 克里斯坦森指出 , 良好的管理是导致这些企业衰败的原因 。这些企业被主流客户的意志所左右 , 且绝大数利润来源于主流客户 。在这种情形驱动下 , 积极投资于 破坏性创新 不是这些企业的理智的财务决策 , 所以绩优企业反而难以应对破坏性创新 。
教授巨著《创新者的窘境》更是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20本商业书籍之一、最佳商业类出版著作“全球商业书籍奖”、“布兹·艾伦与汉弥尔顿年度最佳商业类书籍奖 ”  , 通过不同行业的诸多优秀企业 , 深刻揭示出企业发展的成功与失败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