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多尔衮

多尔衮的评价如下:
皇太极在多尔衮的帮助下,成功地把大权集中在自己一个人的手里,仿照明朝,建立六部,初步搭建了封建国家的框架 。此时,虽然清朝有颠覆明朝的计划,但是这个计划才执行了一小半,皇太极就死了,而继位的福临年纪又太小,真正推动这个计划执行的,是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 。多尔衮趁李闯和吴三桂闹翻的时机,策反了当时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顺利打进了北京城 。此后,多尔衮派军逐一灭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和南明军,初步统一 。在他的努力之下,清朝有选择地继承了明朝的政治体制,重用汉臣,促使清王朝向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转变 。然而他制定的剃发易服政策和圈地占田政策,极大地激化了满汉矛盾,最直接的负面影响就是原本已经接受清朝统治的士绅拿起武器反抗清朝,以至于出现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样的惨案,间接的负面影响就是民间的反抗势力容易以民族矛盾为口号发动起义 。如何评价清初权臣多尔衮呢?1.从清朝皇室正统对他的评价来看,经历了肯定-否定-肯定这么一个过程 。
顺治七年(1650年)冬,多尔衮在古北口狩猎不慎从马上摔下来,不久就薨逝 。顺治帝福临可能掩饰住了内心的狂喜,没有马上进行政治清算,而是先把自己的形象给立起来,追封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按照皇帝的丧礼标准安葬 。此时的评价,从封号就可以看出,官方态度是高度肯定 。
但是顺治帝福临对多尔衮实际上是很不爽的,追封他为帝都是出于帝王心术 。果不其然,没过两个月,就把多尔衮打回原型,不,是打入十八层地狱,废掉帝号也就罢了,还把尸体挖出来挫骨扬灰,以解心头之恨 。而此时,官方态度就变肯定为否定了,列了十四条大罪 。
这个评价维持了一百多年,直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发布上谕,正式为多尔衮平反,并赐谥号为“忠” 。可见此时,多尔衮又被皇家给肯定了,给了一个“忠”谥就足以说明官方肯定了多尔衮功劳 。
应该来说,乾隆时期,已经过了一百多年,相隔这么久了,对待多尔衮也会更加客观,评价也是比较准确的 。
2.从正史野史上对他的评价来看,就有正有反了,的确也应该一分为二看待 。
首先从正面评价看:
一方面没有因为自己想当皇帝而选择与豪格争到底,而是选择退让一步,避免八旗陷入内斗,此时如果八旗内斗,不要说入主中原,大清政权还能不能生存都还不懂,因此说他公忠体国 。
另一方面,他在后金和大清成长壮大中,立下不朽功勋 。清史专家孟森先生对他高度评价,说“清入关创业,为多尔衮一手所为” 。的确,未入关前的大凌河之战、征服察哈尔、松锦大战等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年仅24岁就被封为和硕睿亲王 。
不仅如此,多尔衮在为政方面也颇有成绩,比如,皇太极在定官制时,命他管吏部,在制定制度、选人用人上,为清朝发展打下基础 。又比如,他深知要在中原站稳脚跟就必须以汉治汉,因此他重用范文程、洪承畴封汉官 。
第二,从反面评价来看:
一方面实行暴政 。入关之初,对待汉民族实行高压政策,要求剃发易服,搞“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放纵八旗圈地,侵占汉人生存空间,推行投充法、逃人法 。屠杀汉人,制造”嘉定屠城”“扬州十日”等惨绝人寰的屠杀事件 。
在历史上对多尔衮的评价是什么?是非功过 试与评说
多尔衮位宠功高,擅权过甚 。豪格虽然镇压张献忠有功于清室,但因在继嗣问题上和他有争,终于在功成返京后,就被他罗织罪名,置之死地 。济尔哈朗原和多尔衮同居辅政,被多尔衮逐渐排挤,终被罢其辅政 。在排除异己的同时,则任人唯亲 。他的同母兄弟阿济格、多铎,都得到重用 。尤其对多铎,待之甚厚,顺治四年,封多铎为“辅政叔德豫亲王”,取代了济尔哈朗 。多尔衮勉励他说:“汝继予辅政,益加勤勉,斯名誉非小矣 。”当时就有人议论他,“凡伊喜悦之人,不应官者滥官;不合伊者滥降” 。他又将应贮大内的“信符” 。贮于自己府中,国家大事也基本不向幼帝讲述,完全独断专行 。顺治帝后来说:“睿王摄政,朕惟拱手以承祭祀 。凡天下国家之事,朕既不预,亦未有向朕详陈者 。”所以,多尔衮才是当时实际上的皇帝,以至当他入朝时,出现“诸臣跪迎”的场面 。
多尔衮身材细瘦,虬须,素患风疾,入关后病情日重,常常“头昏目胀,体中时复不快” 。刚到北京时,又复一度“为疾颇剧”,顺治四年以后,由于风疾加重,跪拜不便,使他时感“几务日繁,疲于应裁”,因而烦躁愤懑,易于动怒 。上上下下都怕他,据说就是达官显贵往往也不能直接同他说话,要趁他外出过路时借便谒见 。但他始终以全副精神经营清王朝的“大业”,牢牢控制着军国重务 。为此他一再令臣下,“章疏都须择切要者以闻”,要求文字简明扼要,不允许有浮泛无据之辞,以免徒.费精神 。据多尔衮自己说,他之体弱神疲,是由于松山之战时亲自披坚执锐,劳心焦思种下的病根 。其实,和他好声色也有一定关系 。他的妻子是博尔济吉特氏,当他的哥哥皇太极死后,顺治五年,他又将嫂嫂、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娶了过来,这就是当时人称的“皇后下嫁”;在他的侄子豪格被幽禁死以后,顺治七年(1650年)正月,他又将豪格的妻子博尔济吉特氏也娶了过来;五月,又征朝鲜女成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