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海明威的流动的圣节

【如何评价海明威的流动的圣节】《流动的圣节》所讲述的是1921-1928年海明威在巴黎度过的这段时光,他以《明星日报》驻欧采访人员身份刚到巴黎时,年仅22岁 。在那里,他努力学习创作、拳击、滑雪和欣赏名画,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锻炼了对生活的观察力,也为今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在饥饿和清苦的伴随下,他练就了简洁有力的文笔,为他后来独具一格的风格打下了基础 。
对于这段黄金般的岁月,读者大可想象海明威的迷恋、向往和激情,值得一提的是,海明威于1960年完成此书,这离他在爱荷华州的公寓里用自己心爱的猎枪结束自己生命仅有一年多时光 。此刻的海明威可谓功成名就,已获得美国的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位享誉全球的大师了 。然而,正是此时,他也面临着残酷的现实,多次冒险活动造成的身体残疾和疾病恶化、不幸的婚姻和对自己创作能力的疑虑,这些都让他日渐彷徨以至于走向绝望,于是他不禁深陷到那些令人神往的节日的回顾之中 。
美国文坛一直以来也十分注重对这本书的研究,有人把它当作某种意义上的文学自传,有人说它是一幅艺术家珍贵的全身像,还有人则认为它是认识20世纪欧美文坛的缩影 。这是一部结构严谨、有惊人的构思和风格的力作,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回忆录和自传的性质 。
海明威《流动的圣节》流动的圣节
“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无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 。因为巴黎是一个流动的圣节 。”
——1958年,欧内斯特.海明威 《流动的圣节》
我没有看过海明威那本《流动的圣节》,也无法体会巴黎是如何一个流动的圣节,这句话只是作为一句台词而出现在电影《胡同里的波西米亚人》里,它引起我对这个题目的华丽憧憬,也时常在入睡时开始回忆自己在杭州读大学的一些往事 。某些时刻,躺在床上的心,如碎纸屑一样跟着风飘飘忽忽 。迈入24岁的心灵,不再荡起涌动的激情,只转而做起小时候足以吓坏自己的梦 。
在那么年轻的岁月,我早已想要留给自己一些岁月一般的童话,记录那些即将逝去的记忆 。长大之后,住在家里的时间不多,也就是寒、暑两个假期,因此每一次回到家里,总是会小心翼翼地从收藏好的箱子里拿出一些记录着童话的东西,在属于自己的小书桌上放上短短一个学期,我总能看到它们曾经闪烁着迷人的光辉 。这一次,我重新把它们收好之后,无意间觉得在自己此后的一生中,能够带上的也就是自己一个人而已,曾经出现在眼前或现在出现在眼前的东西,我什么都带 不走,只要心灵得到了满足,就是一个活脱脱的人 。需要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就别让人知道自己有太多的碎梦 。如果在生命里,看到那个在我眼前闪耀的东西,就拥抱,尽管有一天,它依然会像之前的东西一样流为闪烁的记忆,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有一天会死,但依然在过日子,甚至于有的人还很拼命呢 。
如果在家里,再一次碰到一个沉默的局面,我一定会让他们扬起一个浅浅的微笑,在理解面前又何需皱眉呢!一颗心疼的心,还有一个满意的微笑,就足够让我为之付出 。
我无非也在活着的时候,絮絮叨叨着一些类似无聊的事,有一些风一吹就能飘散开 。但我所絮叨的是属于我的一些随着岁月流逝而成泛黄颜色的画面 。
海明威眼中的巴黎——《流动的盛宴》读后感贫穷有很多种,年轻时的海明威属于虽然努力上进但捉襟见肘,虽然捉襟见肘但苦中作乐的,海明威眼中的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
他写到: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
之所以称流动的盛宴,是指巴黎这座世界艺术名都,历久常青,人才汇聚,一些献身艺术的来到这里奋斗,也在这里成名,文人沙龙,歌台舞榭,好似朝朝寒食,夜夜元宵,年复一年,岁岁不同,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
这本小书是海明威晚期对自己年轻时在巴黎一段生活的回忆 。那时的他以驻欧洲采访人员的身份住在巴黎,穷困潦倒,正处在从一个勤奋的青年作家埋头习作开始成民的转折期 。
他经历爱情 。与他的第一任妻子过着清苦朴素,但又充满青春欢乐的生活 。饿肚子的爱情让饥饿深刻,让爱情多了佐料 。他们感到饥饿有很多种,逢到春天,种类就更多,记忆就成了饥饿 。
他谈及文学 。把契诃夫的作品比做出自善于表达而且洞察人生的内科医生的作品,朴实如华 。他高度评价托尔斯泰写战争的本领,沉醉于屠格涅夫笔下如画的风景和大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