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什么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什么】评价:
孔子对管仲是有褒有贬 , 爱恨鲜明 。但总的来说 , 贬管仲的是较细方面的问题:一个人取得巨大成就 , 也不要太忘形 , 耽于享乐(后世人评价管仲说到方面:是管仲故意用来迷惑齐桓公和他的继任人的 , 是想说明自并无政治野心);而赞美管仲是他的大气 , 是他对历史 , 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 。
孔子有三段论管仲的话:
1、“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 , 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 , 有反坫 , 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 , 孰不知礼?”
2、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 , 召忽死之 , 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 , 不以兵车 , 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 , 如其仁 。”
3、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 , 不能死 , 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 , 霸诸侯 , 一匡天下 , 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 , 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 自经于沟渎 , 而莫之知也?”
管仲的一生简单描述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姬姓 , 管氏 , 名夷吾 , 谥曰“敬仲” , 汉族 , 中国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 , 史称管子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 , 老母在堂 , 生活贫苦 , 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 , 为维持生计 , 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 , 到齐国 , 几经曲折 , 经鲍叔牙力荐 , 为齐国上卿(即丞相) , 被称为“春秋第一相” , 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 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 , 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
管仲是春秋时期的先秦诸子之一 , 是当时叱咤风云、相齐独霸天下的显要人物 。作为稍晚于管仲的同时代的孔子曾对管仲进行了一番深刻而较为集中的评价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 有着肯定性与否定性的对立冲突 , 但恰恰在这矛盾性认识中 , 隐伏着孔子思想的真谛 。
管仲经鲍叔牙推荐 , 相齐辅佐桓公 , 为齐国独霸天下 , 立下了首功 。“齐桓公以霸 , 九合诸候 , 一匡天下 , 管仲之谋也 。”①但管仲具有不羞小节而胸环大志 , 以功名显扬天下为荣、为重的人生理想 。正如管仲谈鲍叔对他的认识:“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②管仲不仅对自己有这样的要求 , 对待别人也不是计较小节 , 而重志向 。齐桓公自称“不幸而好田” , “不幸而好酒” , “不幸而好色” 。当他问管仲“寡人有邪三 , 其犹尚可以为国乎”时 , 管仲向他分析这些毛病:“恶 , 则恶矣 , 然非其危者也 , 人君唯犹与不敏为不可 , 犹则之众 , 不敏不及事 。”③在这里 , 管仲要求人要急国家之大功大利 , 而不要拘泥于个人的小辱小耻 。这种功名观是从富国强兵、争霸天下的根本目的和实际利益出发的 。面对春秋时期群雄逐鹿的乱世局面 , 管仲的功名观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与客观依据 。但也还是管仲的这一观点 , 却在后人的视界中引发出矛盾性评价 。
孔子对管仲的否定性评价 , 主要表现在“俭”与“礼”两方面 。
从“俭”方面来分析
《论语》载:“或曰:‘管仲俭乎?’曰:‘管子有三归 , 官事不摄 , 焉得俭?’”所谓三归 , 按照清人郭嵩焘的解释 , 即为市租 。“所谓三归者 , 市租之常例之归之公者也 。桓公既霸 , 遂以赏管仲 。”④市租本应收归公有 , 但管仲却收归己有 , 供自己享用 。按照孔子的理解 , 这当然是“不俭” 。联系管仲的“尚侈”思想来看 ,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有客观的一面 。管仲最初辅佐齐桓公时 , 曾提出三个条件:一为“贱不能临贵” , 桓公任他为上卿;二为“贫不能使富” , 桓公赏赐给他齐国市租;三为“疏不能治近” , 桓公立他为仲父 。可见 , 管仲对奢侈、富贵的向往程度 。管仲不仅自己“尚侈” , 还提倡众人也要仿效 。“尝至味而 , 罢至乐而 , 雕卵然后瀹之 , 雕撩然后焚之 。”⑤他要求人们要吃那些味道最美的食物 , 欣赏那些韵律特别动听的音乐 , 蛋类要先在上面画上图画再煮了吃 , 木柴要先雕刻成美丽的艺术品再烧 。奢侈浪费到这种程度 , 固然骇人听闻 , 但是 , 管仲的“尚侈”思想 , 又是他治国策略的一部分 。管仲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 , 衣食足而知荣辱 。”⑥当时“管仲富拟於公室 , 有三归、反坫 , 齐人不以为侈 。”⑦因为管仲的尚侈涉及到百姓的生活习惯 , 有扩大消费 , 刺激生产 , 富足百姓等合理的因素 。但孔子仍不以为然 , 即所谓“管仲 , 世所谓贤臣 , 然孔子小之 。”孔子认为管仲的“尚侈”做法不合时宜 , 不符合“俭”的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