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京味的构成因素有哪些( 六 )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 。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 , 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 , 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 , 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 。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 , 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在现代文学史上 , 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 。作为一位大家 , 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 , 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 , 却把历史和现实 , 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 , 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 。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 , 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 。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 。但除了特定时期(比如五卅运动期间,"九·一八"事变以后、抗日战争时期)以外 , 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 , 反帝的主题和内容不多 。老舍的作品则常有明显表现 。他的第一篇习作《小铃儿》 , 通过小学生带有稚气的行动 , 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意识 。茅盾从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 。在这以后 , 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 , 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 。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 , 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 。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又名《义和团》) , 再现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 。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 。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 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 , 达到新的思想高度 。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 , 是老舍的高贵品格 , 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
"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作家 , 废弃了封建士大夫笔下的文言 , 也没有采用话本小说、戏曲说白中的近代白话 , 而是从现代口语中创造便于反映现代生活、表达现代人心理活动的现代白话 , 作为新的文学语言——老舍对此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他是北京人 , 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更重要的是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汲取和提炼文学语言 。注意汲取 , 避免了生造硬凑和过于欧化的学生腔的毛病;讲究提炼 , 能够脱离粗糙的自然形态 , 克服照搬滥用方言土语的弱点 。他所使用的是一种真正艺术化了的活的语言 。老舍的小说和散文 , 都可以琅琅上口 , 话剧的对白 , 更是活泼传神;作品中许多人物的语言 , 具有各自的性格特点 。他很好地解决了语文脱节的问题 。在语言的准确生动 , 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性方面 , 在创造新的文学语言方面,他在现代作家中,是十分突出的 。老舍认为作家的风格首先体现在语言上 , 他的语言的确成为表现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 。连他的理论文章的语言都是很有个性特征的 。他在这方面的贡献 , 还超出了文学创作的范围 。早在30年代 , 就有人主张以他的作品作为"宣传纯正国语的教本"(《老舍致赵家璧信》) , 他的文字一直是现代汉语教科书中经常引用的范例 。
老舍的创作 , 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 , 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 。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 , 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 。因此较早地突破了新文学只在学生和知识青年中间流传的狭小圈子 , 为广泛的读者所喜爱 。后来又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 ,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 , 而受到国外的重视 。这些 , 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他取材于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 , 和娴熟地运用"京味"十足的文学语言等特点 , 受到一些后起者的仿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