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京味的构成因素有哪些( 五 )


30年代中期是老舍创作的第一个高峰 , 50至60年代是第二个高峰 , 作品众多 , 思想上艺术上也都有新的进展 。20、30年代开始写作的作家 , 到了50、60年代依然保持旺盛的艺术创造力 , 并且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的 , 老舍是突出的一个 。唯其如此 , 1966年8月24日,他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不幸去世 , 格外令人感到惋惜 。
文学业绩 老舍先以长篇小说著称 。当他开始创作时 , 新文学作家中还很少有人撰写长篇 , 他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最早的作者之一 , 为开拓这种体裁作出了贡献 。后来 , 他又以剧作闻名,作品数量众多,而且成为50、60年代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 。他的短篇小说为数不多 , 却也不乏绰约多姿、意味深长的优秀之作 , 如《断魂枪》、《上任》、《柳家大院》等篇 , 都写得各有特色 。他的短篇 , 在艺术构思的精致和题材的宽广方面 , 往往胜过长篇作品 。他写了不少富有情趣和机智的散文小品 , 还有一些新旧体诗歌 。老舍的小说 , 包括长篇、中篇、短篇和小小说,还有童话、寓言体作品 。在戏剧创作中,除了话剧 , 另有儿童剧、童话剧、歌剧、话剧歌舞混合剧等 。和"五四"以后的绝大部分作家不同 , 他还利用多种传统形式 , 写下了大量体裁各异的通俗作品 , 包括不同的传统剧种之间移植改编的戏曲 。老舍是现代中国作家中作品形式体裁最为丰富多样的一个 , 而且在不少领域中都取得出色的成绩 。
这除了作家的勤奋和善于同时从中国传统的和外国的文学汲取营养以外 , 还有思想上艺术上更为深刻的原因 。抗战爆发时 , 老舍已经是著名的小说家了 , 鉴于迫切需要以人民群众理解和喜爱的文艺形式进行抗战鼓动 , 他中断小说创作,全力探索通俗文艺的利用改造,并且身体力行地"大胆去试验(通俗)文艺的多种体裁"(《三年写作自述》) 。随后 , 又出于"抗战需要戏剧 , 戏剧必须抗战"的考虑(《抗战戏剧的发展与困难》) , 转向戏剧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 , 自己又刚刚回国 , 写作《龙须沟》时 , 他深知从旧中国的批判者到新中国的歌颂者 , 意味着多么艰巨的变化:"在我的二十多年的写作经验中,写《龙须沟》是个最大的冒险""我的感激政府的热诚使我敢去冒险"(《〈龙须沟〉写作经过》) 。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回答了时代提出的崭新课题 。在他取得话剧创作的成功以后 , 仍然继续进行"新的尝试 , 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 , 向强调时间、地点、人物线索和情节都需要高度集中的传统的戏剧规律挑战 , 写出了别具一格、被人称为"画卷戏"的《茶馆》 。在老舍身上,"不但表现了一个艺术家最可宝贵的政治热情 , 而且也表现了同样可宝贵的艺术家的真正的勇气"(周扬《从〈龙须沟〉学习什么?》) ,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创新精神 , 使他孜孜不倦地涉猎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 , 也使他永不满足已经取得的任何成就 , 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能够不断取得重要的进展和突破 。
老舍开始创作时 , 抱有"不管是谁与什么吧 , 反正要写得好笑好玩" , "立意要幽默"(《我怎样写〈赵子曰〉》)的态度 。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幽默讽刺的笔调 。他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 , 一度还有"幽默大师"、"笑匠"之称 。他的早期作品中夹杂一些纯粹为了逗笑、缺少思想意义的穿插 。他那"我要笑骂 , 而又不赶尽杀绝"(《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的性格 , 使他的讽刺 , 缺乏鲁迅的冷峻和锋利 , 更多一些温情和轻松 , 由此形成他的独特的幽默风格 。从30年代中期起随着对于国家的灾难和生活的严酷有了更多的体验,老舍的笔调变得激愤严肃起来,幽默不再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基调 , 为人称道的也不再都是幽默作品 , 但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中 , 仍然经常出现机智俏皮的语言 , 将嬉笑怒骂融合在一起的笔墨 , 使人发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时还会催人泪下,或者发人深思 。后期作品中 , 作家让不少人物笑着向昨天告别 。所有这些 , 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妙趣——升华了的幽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