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何为(wèi):怎么能说 。为:同“谓” 。
(二)
1、习辞:会说话,善于辞令 。
2、方:将要 。
3、何以:用什么办法 。
4、为:于,当 。
5、何坐:犯了什么罪 。坐:犯罪 。
6、酒酣:酒兴正浓的意思 。
7、诣(yì):到处去 。
8、曷:何 。
9、固:乃 。表意外的语气 。
10、避席:古人席地而坐,避席即站起,表示敬重 。
11、枳(zhǐ):即枸橘,与橘树不同种 。果状似橘,但肉少而味酸 。橘化为枳的说法无科学根据 。
12、徒:只,仅仅 。
《晏子使楚》的赏析此文记叙春秋时期齐国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的故事 。晏子何时使楚,史无记载 。他历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其后为齐相,使楚当在早年 。
此时,齐桓公去世已近百年,齐国称霸的盛世已过,但作为大国,雄风犹存,在诸侯逐鹿中,仍处举足轻重的地位 。楚自从庄王一鸣惊人以后,迅速跃居五霸之列,国力日强,骄横日甚 。
在楚强齐弱的态势下,晏子代表齐国使楚,受到楚王的冷落、戏弄,是不足怪的 。
楚王恃强凌弱,在晏子还未入城时,就蓄意侮辱;入城后,又全然不顾外交礼节,接二连三地对晏子予以捉弄和嘲笑 。
此文用洗练的笔触,生动传神地描述了楚王对晏子的“辱”过程:一是戏弄他长得矮,不把他当人看,故意设狗洞让他钻;二是嘲笑晏子不配为使,讥笑齐国任人不当,显得“无人”;三是诬蔑齐人为盗,进而指责“齐人善盗” 。
这些贬损与侮辱,当然不是冲着晏子个人而是矛头指向他所代表的齐国,以图在齐楚争雄中,保持自己的威慑力量,稳操外交上的胜券 。倘若晏子仅从个人得失考虑,拒不入门,牙眼相对就是了 。
这样,个人和齐国的尊严是维护了,但出使的任务也化为泡影 。如何选择一个两全之策,既坚持原则,不受人侮,又策略灵活,实现两国和好,不能不是坚持气节与完成使命的双重考验 。
面对楚王的挑衅,晏子临阵不乱,谈笑自若,巧施辩辞,应付裕如 。文章对晏子三驳楚王的刻画相当精彩,从中不难领略晏子这位政治家、外交家的机智灵活及论辩、反击技巧 。
接过对方的逻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此其一也 。楚王让其从小门入,意在给他一个下马威 。
晏子则毫不畏惧,据理反击:“使狗国者,从狗门入”其暗含的一个逻辑三段论是:你让我从狗门入,你就是狗国不费吹灰之力,即把拟狗之辱还给楚王 。
楚王讥笑晏子不堪使命,晏子则回答:“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接过楚王话题,轻易地又将“不肖”之诬回敬给楚王 。若细加体味,前后两驳,也有些许不同 。
前者是义正词严地指出对方逻辑之谬 。凡讲究礼仪的君子之邦,是不会让外国使臣从狗门而入的让人从狗门入国者,必为狗国 。分明是骂了对方,又不让对方难堪到无法容受的地步 。
紧接着又补了一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我出使的不是狗国而是楚国,故不应当从狗门入 。一下子又巧妙地把楚国从“狗国”的尴尬地位上拉了回来,使对方既挨了骂,又无法还嘴,只落得个自知理亏、自讨没趣的下场 。
后一驳则是以退为进,反将一军 。你认为我“不肖”,我就自认“不肖”,正因为我“不肖”,才不得使贤主,只好派到你这“不肖”的楚国,见你这“不肖”之主来 。
罗列事实,指出对方论据的虚妄,此其二也 。楚王讥刺齐人委派晏子,属用人不当,显得齐国“无人” 。晏子则将本意上的“有无人才”之辩,巧妙地转换为齐国“有无人”之辩,对以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口众多,“张袂”可以“成阴”,“挥汗”可以“成雨”,行人“比肩继踵”,何谓“无人”?
楚王关于齐国“无人”之诬,一攻即破 。取类引譬,指出对方论题的荒谬,此其三也 。针对楚王诬齐人“善盗”,晏子引用化橘为枳的故事 。
说明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叶徒相似,味实不同,原因在于水土、地气不同然后采用类比推理,指出齐人在齐不盗,入楚则盗,正是楚之水土地气,即社会环境使然 。
全文语言精炼,却写得生动传神,文中所塑造的晏子形象,遇事不乱,临大节而不辱,娴于辞令,出妙语而制胜 。其思维的敏捷,论辩的严密逻辑性以及作为政治家、外交家的气量风度,均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
晏子形象在中国古代杰出人物的艺术画廊中,也是独具特点,闪烁着耀眼光华的晏子的炉火纯青的外交艺术和高超绝妙的讲话艺术,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至今仍值得人们研究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