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第三段翻译( 五 )


翻译:(沛公)说:“是一个卑陋的人劝说我道:‘把守函谷关,不要接纳诸侯,秦国的土地就可以完成王业了 。’所以(我)听信了他”
讲解:“鲰”本意为“杂小鱼”,“鲰生”取其引申义“卑陋”;“距”通“拒”,意思是“把守”;“内”通“纳”,意思是“接纳”;“王”应读去声,名词活用为动词,“完成王业”,“尽”为动词“做完”,与“王”的部分意义重叠 。
鉴赏:以“鲰生”言“过者”,实不得已之言 。然而,虽不得已,仍为“解先生(出谋之人,具体为谁,仍未准知)”留名,可见沛公的“君王之风” 。原文: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翻译:张良说:“(您)估计您的士兵足够用来抵挡项王的军队吗?”
讲解:“料”为动词“估计”,其前省略了主语“大王”;“足”为副词“足够”,“以”为目的连词“用来”;“当”为动词“抵挡”,或说其为通“挡”,实无谓也 。
鉴赏:张良该出谋而仍未出谋,反以问追沛公,为其谋张本也 。原文: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翻译:沛公沉默了(好一阵,然后)说:“本来说比不上啊!(那么)我(到底)该怎么解决这事呢?”
讲解:在“人教版”原文中,“固不如也”后用的是句号,这里改为叹号,似更符合沛公黯然后的语气 。“为之奈何”一语前多一“且”字,意亦如此 。“且”的意思应该是“将要”,但在这里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急切的语气,所以暂且未译,而是增加了“到底”一词 。
鉴赏:沛公已被问得窘了 。然而,虽窘仍不失冷静 。沛公已被问得急了,然而,在急中更能体现其对张良的倚重 。--不觉间,沛公与张良间的关系,又深一层 。至少在张良看来是如此 。原文: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
翻译:张良说:“请允许我去对项伯说,说您沛公不敢背叛项王吧 。”
讲解:“请”为动词“请允许我”,因为下句有“言沛公不敢背项王”可证说话人应该是张良 。
鉴赏:“请”字尽显张良为人之精明,既出了主意,又不让君主失面子 。(须知面子在中国的重要意义哟!)原文: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翻译:沛公说:“您怎么和项伯有老交情的?”
讲解:“安”为疑问副词“怎么”,“故”取形容词意义“旧的”在这里活用为名词“老交情” 。
鉴赏:沛公在表明了对张良的倚重之后,看似无心地一问实有深意 。为警觉,更为结交项伯 。原文: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
翻译:张良说:“在秦朝时(项伯)和我交往,他杀了人,我使他免于死罪;现在情事危急,所以幸而来告诉我 。”
讲解:“与”前的主语省略为蒙后省;“活”为使动用法,但不可直接翻译为“使他活了下来”,因为那会造成歧义 。
鉴赏:张良对沛公的警觉心知肚明,遂以实情作答,未有一丝玄虚 。更见其精明也 。原文: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翻译:沛公说:“(他)和您相比谁大谁小?”
讲解:“孰与”为固定结构,意为“和……相比谁……”
鉴赏:在不知不觉中表明了拉拢项伯的心意 。原文:良曰:“长于臣 。”
翻译:张良产:“(他)比我大 。”
讲解:“于”介词“比”,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状语,后置了 。
鉴赏:在不知不觉中积极配合 。原文: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翻译:沛公说:“您替我叫(他)进来,我得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
讲解:“呼”后省略了宾语“之(项伯)”,“兄”为名词活用为副词性短语“像对待兄长一样”,作状语 。
鉴赏:沛公真高人也!“为我呼入”摆足架子,“兄事之”尽显谦恭,实高人也!原文:张良出,要项伯 。
翻译:张良出了(沛公的营帐),邀请项伯 。
讲解:“要”通“邀”,邀请 。
鉴赏:坚决执行沛公决定,忠也 。原文:项伯即入见沛公 。
翻译:项伯于是就进入(沛公的营帐)拜见沛公 。
讲解:“即”为连词“于是,就” 。
鉴赏:“即”之一字,顿显项伯之无能为也矣!一点机心也无!原文: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
翻译:沛公亲自给项伯祝酒,并和他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
讲解:“奉”通“捧”,是“捧”的古字;“为寿”不仅是祝酒词中的“祝健康长寿”,还有更广泛的意义,意为“祝酒”更加合适;“约”为动词“约定”;“为”为动词“结成”;“婚姻”为“儿女亲家”,与现代意义有较大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