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05年,康熙皇帝为了国家统一,解决汉区通往藏区道路上的梗阻,下令修建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桥梁,经过一年的修建,大桥于1706年建成,康熙皇帝取“泸水”、“平定”之意,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并立御碑于桥头,碑文正文为“泸定桥”,而横批为“一统河山” 。
泸定桥左右两边各2根桥栏,底下并排9根桥栏,铺上木板为桥面 。每根铁链由862至997个熟铁手工打造的铁环相扣,总重量达21吨 。底链上铺满木板,扶手与底链之间用小铁链相连接,13根链为一个整体 。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泸定桥是谁修的 是哪个朝代建造的呢1、泸定桥(Luding Chain Bridge),又名大渡桥,是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境内的一座跨大渡河铁索桥,为泸定桥风景区的主要景观文物 。
2、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投入使用;于1961年3月4日被纳入中国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3年纳入景区管理 。
3、泸定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13根锁链组成,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该桥因“飞夺泸定桥”战斗而闻名中外 。
泸定桥300年前是怎么建造的?一万多个铁环重达40吨,至今牢固【泸定桥是怎么建造的】泸定桥到底是险桥还是奇桥
咱们得先讲讲这座铁索桥的由来 。
泸定桥也叫大渡桥, 是位于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境内的一座跨大渡河铁索桥 。
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间大概(1705)年,于清康熙四十五年建成使用(1706)年距今已经有310多年的 历史 了 。
这300多年来泸定桥一直从未停止使用,泸定桥全长10367米宽为3米由13根锁链组成,也是一座 历史 悠久的古桥,该桥因飞夺泸定桥的战斗而闻名世界 。
因为在当时的清康熙年间,藏族和汉族的文化物质交流只能止步于大渡河,全靠渡船或溜索转渡有时不能及时渡河,大渡河两岸常货物堆集如山一些鲜活食品,如:山珍海味 肉 菜等因无法过河而腐烂,军队频繁调动在这里形成梗阻 。
而后康熙为了国家统一,便下令在这大渡河上修建一座桥梁,这座桥的桥身主要是依靠13个百米长的铁链构成 。
我们要知道在康熙年间,没有像我们现在的机械设备等工具,那么他们是怎么把这些铁索环扣在一起的,又是怎样将这些重如几十吨的铁链连接在对岸的呢?
刚才我们也有提到这座泸定桥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境内,并且在1961年的时候,,被纳入中国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3年被列景区管理 。
桥体本身是由13跟百米长的铁链组成,每根铁链是由860到998个铁环相扣而成,13根铁链总共约有12160个铁环相扣而成,单是一条铁索的重量就已经重达几吨,如果13根铁链相加在一起的重量大概40吨左右 。
如今现在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红色 旅游 景点,相信去过的朋友也一定会被实地的景象所震撼,急流的河水在桥下涌涌而流,
这条河面上就这一座由13条锁链组建而成的孤桥
屹立在汹涌的大渡河上方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那么在当时这么多铁环是怎么来的呢,总共40吨的铁在现在来说也是不小的数量啊,那么当时又是在哪里找到这么多铁,我们要知道在古代,一个铁匠铺可能有不过百十斤铁,况且这么大的项目根本就不是铁匠铺可以干的,后来经过当时的朝廷高官多次开会探讨后,有一名官员提到一个叫做荥经县的地名 。
他说这个县是一个产铁县距离大渡河一百多里地,这位官员提到一个好的办法,在当地提炼好以后直接从荥经县运过来大渡桥,这样的话就可以解决建桥的问题了 。
然后立马就派人带着大批铁匠赶往荥经县,由当地官员的协同下铁匠们日夜轮换的工作,并且一定要确保工程质量 。
这座桥从建立至今已经正常使300多年从未停止,这不仅要归功于当时朝廷的严格监督,更是体现了古代铁匠的精湛手艺 。
可是在铁索连都扣好以后又一个问题出现了,因为去过大渡河的朋友应该也知道,大渡河的水势是特别湍急的,而当时的两岸边还都是光秃秃的悬崖峭壁,这样的地形无疑是给修建桥梁工程增加了难度,其实在最初大家想的是用木材搭建一座桥,因为当时我们搭建木桥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而木头的话也可以就地取材就会更加方便许多 。
可是就在开始施工的时候就遇到了水灾泛滥,刚铺在桥面上的木板一下就被冲跑了,连带地基都被洪水冲垮了,后来经过大家的百般商议之下,决定把木桥换成石桥,但是经过仔细勘察发现两岸的土质松软,根本无法打造一个坚实的地基,,如果石桥没有一个坚实的地基也没有牢固性,所以当时这个石桥的提议也被迫中止了,后来当地有一个这样的传说,在当时有一个名为纳鲁的大力士,他把铁索的一头缠在这个腰间,然后自己划船将铁索拖到到对岸,可传说毕竟是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