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简介和生活背景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鲁迅原字豫山,后改豫才 。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
鲁迅生活在什么年代,社会背景怎么样?鲁迅生活在1881—1936 。所处的年代社会背景: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
扩展资料:




个人作品:
《呐喊》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出版
《彷徨》1926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
《故事新编》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杂文集
鲁迅生前所创作的未结集出版的杂文作品死后由蔡元培、许广平等整理出版纳入第一版鲁迅全集中,然而时间仓促,难免遗珠 。
1948年、1952年唐弢又整理出版了《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这些文章后以不同分类方式纳入各种版本的鲁迅全集之中,在这些全集中对这些文章总集所取名目颇多,以下皆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所取名为准 。
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鲁迅1881—1936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
1、中日关系 19世纪末70年代,日本侵犯台湾,后勒索中国白银50万两作为撤兵条件 。
2、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战后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
3、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国侵华 。
4、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5、1913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从而揭开侵华序幕 。
6、1932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
7、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州国傀儡政权,使东三省成为其殖民地 。
8、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同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
9、1935年,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何梅协定》 。
10、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
反侵略、反帝是中华民族和外来侵略者的民族矛盾,这构成了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社会” 。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反侵略发展成为反帝 。
反封建、求民主是中国人民(包括农民、工人、手工业者、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的革命阶级)和封建主义或势力(包括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等)的阶级矛盾,这构成了中国近代的“半封建社会” 。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中国近代的主要矛盾,通过斗争,将民族矛盾化为民族独立,将阶级矛盾化为人民当家做主 。由此形成了新中国 。
扩展资料

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 。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他的所开创的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