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弱冠是多少岁啊

男子20岁称弱冠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冠,帽子,指代成年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 。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 。谓之成人 。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 。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古代的“弱冠之年”指的是几岁啊?弱冠之年是指20岁,古代男子在20岁的时候会行弱冠礼,将自己的头发盘起来,带上帽子,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完成后贵宾会宣读贺词,赐予他一个美子,象征着男子正式成年 。
弱冠礼一般是由父亲主持,并且邀请德高望重的贵宾作为贵宾为冠冠礼的男子加冠,在加冠的次数上,分别加上三次,这三次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结束后贵宾会宣读贺词,赐予他一个“美”子 。
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希望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这个时候的加冠之后的男子已经表示成年了 。
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 。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 。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所以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 。
古时“弱冠”是指多大的年龄?古时“弱冠”是指男子二十岁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 。“冠礼”,是古代汉族的成年礼,嘉礼的一种,源于周朝 。
据专家考证古代早期的原始社会,男女青年进入成年阶段时会举行一种仪式,称为“成丁礼”、“入社礼”,而这种“成丁礼”后来就演变成冠礼 。
扩展资料:
古代年龄的代指
婴孩:统称一岁以下婴儿 。因古时称女婴为婴,男婴为孩 。
孩提:二三岁 。《孟子》中有:“孩提之童”的说法 。后人赵岐注解道:“孩提,二三岁之间” 。
垂髫:三岁至七八岁 。古时小孩头上扎起来的下垂的短发叫垂髫,后人遂以"垂髫"指童年早期 。
童蒙:童指儿童,蒙指愚蒙,也就是指入学前四岁至六岁之间的儿童 。
龆龀:因小孩七八岁时换乳齿长恒齿,专指七八岁 。
豆寇:唐朝诗人杜牧在《赠别》诗中道:“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后人因此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
破瓜:古代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借指16岁的女子,又喻婚嫁年龄 。
弱冠之年是多少岁弱冠之年是指男子20岁 。
弱冠之年,汉语成语,读音是ruò guàn zhī nián,指男子年纪刚到成年的时候 。冠指男子二十岁时举行的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出自《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
在古代,人们称谓年龄一般都不会直接使用数字,而是用一些文字代替 。
襁褓:
指的是刚刚会笑,未满周岁的婴儿 。
孩提:
指的是二至三岁的幼儿,也称作“提孩” 。
唐代诗人韩愈在《符读书城南》一诗中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之句 。
髫[tiao]年:
为七岁的儿童,一般指的是女孩,古代儿童尚未长出长头发,短发自然下垂,因此也称作“垂发” 。
童龀[chèn]:
总角为八岁的儿童,一般指的是男孩 。《说文》记载:“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 。”“龀”的意思是换牙 。
九龄:
即九岁儿童的统称 。
黄口之年、幼学之年、外傅之年:
即十岁以下的儿童统称,这个时期到了入学的年龄 。
金钗之年:
十二岁女孩,这时的女孩头发可以佩戴金钗 。
豆蔻之年、二七之年:
十三、四岁的女孩,豆蔻年华也用来形容少女、处女 。
豆蔻为产自岭南的植物,花极美丽 。杜牧有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
及笄:
代指十五岁女孩 。
破瓜之年:
女子十六岁称为破瓜之年,“瓜”字形状如同两个“八”字,女子16岁称为“破瓜”、“及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