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名称由来啊

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 。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 。
【明朝名称由来啊】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体现其教义宗旨 。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员 。于是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
中国各个朝代名称的来历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 。这一称谓的来源有十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是“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 。
商朝,五帝帝舜时期,商人的始祖契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邑(今河南商丘),就以“商”来称其部落 。商汤灭夏后便以“商”作为国号 。
周朝,周人由游牧渐变为农耕为主,后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就此产生“周”的概念 。“周”字最初写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后来演变为周字 。
秦朝,秦朝的国号来自于地名 。早期的秦人由于给周王室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襄公因为保卫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为诸侯国,秦成为国号 。
汉朝,刘邦因曾被项羽封为汉王,便以“汉”为国号 。
三国
魏,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魏王”,因此国号为“魏” 。
蜀汉,刘备是中山王刘胜的后代,自称是汉室的延续,所以国号为“汉” 。自称季汉,由于其所在为蜀地,故称其为蜀汉 。
孙吴,孙坚为汉末吴郡富春人,孙坚死后,公元196年,东汉朝廷封孙策为”吴侯” 。孙策死后,公元220年,曹魏建立,曹丕封孙权为“吴王” 。公元229年5月23日,孙权称帝,就以“吴”为国号 。为区别于前12世纪至春秋战国之际存在的诸侯国吴国,以及五代时期杨行密建立的吴国,史学界一般在前面加上姓氏称之为孙吴 。因其居于三国之东,而有东吴之称 。
晋,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被魏帝曹奂封晋公 。咸熙元年(264年),加封晋公晋王 。司马炎后来代魏称帝,就用晋作为国号 。
隋朝,隋文帝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 。杨坚世袭爵位,即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 。
唐朝,“唐”,曾是晋的古地名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被追封为“唐国公”,其后,爵位传至李渊 。便以“唐”为国号 。
宋朝,赵匡胤因其发迹在宋州,故国号曰“宋” 。
元朝,元朝的正式国号叫大元,至元八年元世祖忽必烈发布《建国号诏》,取自于《易经·乾篇》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这句话 。
明朝,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国号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表示承袭自韩山童、韩林儿父子的“大小明王”之号 。
清朝,专家鲍明认为大清的国号主要是源自于满文——daicing的音译 。
明朝的历史,文化,由来您还是自己去看看书吧,这东西要是贴出来太多了
然而清朝给明朝著的史书有很一部分的内容有失真的嫌疑,“尽信书不如无书”自己明白了就好,不用过于对一个事件或问题较真,太累了也没有结果
我给你介绍几本
1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 。它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 。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却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 。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评,认为它超越了宋、辽、金、元诸史 。清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
清朝入主中原之后,转年即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癸亥(十一日),御史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注: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的记载,见于《清世祖实录》卷15,何冠彪《顺治朝〈明史〉编纂考》一文首揭此事 。但清廷何时决议纂修,尚无确切史料证实 。清代官书中亦不见有关纂修《明史》的诏令,《清世祖实录》中仅见几位总裁于顺治二年五月癸未的上奏,其中言,“臣等钦奉圣谕,总裁《明史》”,并提出副总裁及纂修人员名单 。这种“钦奉圣谕”,很可能仅是早朝时的口头指示而已 。以往论著称顺治二年五月“诏修《明史》”,表述确实有所不当,准确言之为:顺治二年五月,清廷组成《明史》的纂修人员 。),得到了清廷认可 。其后,大学士冯铨、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祁充格为总裁,操办此事 。是年五月,由总裁提名副总裁和纂修官,并设收掌官七员,满字誊录十员,汉字誊录三十六员,揭开了清朝官方纂修《明史》的序幕 。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 。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最后定稿,进呈刊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