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的主要思想观点

鲁迅的拿来主义主要论点:
学外国的精华,弃其糟粕 。
【拿来主义的主要思想观点】作者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个重大问题,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 。
1、占有,作者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吓破了胆、无所措手足的孱头,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扫除障碍;
2、挑选,作者认为,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三种:有益无害的,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原则上加以毁灭 。总之,根据人民的利益,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对于那种“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即那种全盘继承论者,作者投以蔑视和厌恶;
3、创新,即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占有、挑选,是为了推陈出新,创造新文艺 。要推陈出新,就必须勇于批判继承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
鲁迅认为什么是"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就是主动地去吸取别人的东西 之前还要自己分辨是正确还是错误的 吸取正确的东西 汲取错误的东西给予我们经验之类的
拿来主义一词是鲁迅首倡的 。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集中、最剧烈的莫过于五四前后,与以往历次的文化革新不同,这次新文化的倡导者对旧文化几乎彻底发生了怀疑,传统中国似乎 “老旧”得只剩下了小脚、八股文和染缸似的大家庭,“全盘西化”因此一度一呼百应 。可是没过多久,新文学的过分年轻、稚拙就让不少人大失所望,胡适的两个蝴蝶儿几乎成了笑谈 。于是人们发现,一味地模仿西方文化是学不来的,离开人家几千年的根基,这种模仿只能是呀呀学语 。针对三十年代这种“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鲁迅提出了他的“拿来主义” 。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 。“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拿来主义也未尝不可 。很多人知道鲁迅的“拿来主义”主张,但鲁迅所说的“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则了解的人较少了 。鲁迅一生中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字数几乎与他的创作相等,而这仅是鲁迅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一部分 。
古文中也曾有类似思想出现,却都没有被传诵 。相对论、方法论等大文章中,也都有类似的概念,却也同样没有被普遍应用和普及 。“每件事物都有另外的一面”,也是人人皆知的谚语,却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懂得应用?而拿来主义也只是一个旧主题,新衣裳 。正赶上了特殊的年代,而由于鲁迅的名气,而被流传甚广 。但也只是名字被耳熟能详,其中理念却依旧没有被大众普遍认识与应用 。
这本应该是一个通俗且普及的思维观念,但大部分人的思维方式始终是偏激且畸形的 。
鲁迅杂文《拿来主义》的思想内容提问1: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在第1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为何要“送”?写“送”是如何遣词造句的?
讨论,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①“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②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 。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③“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 。取媚讨好,投降卖国 。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对“送去主义”的憎恶和鄙夷 。
提问2:鲁迅在文中引入著名哲学家尼采,想表明什么?(揭露“送去主义”严重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