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 。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释义一问三不知,就是从苟瑶的话语中概括出来的 。它的原意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现在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 。公元前468年,晋国的大夫苟瑶率大军讨伐郑国 。郑国在春秋初年是个强国,后来日渐衰弱,成为一个弱小的诸侯国 。郑国君王抵挡不住晋军的进攻,于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齐国去求救 。
齐因的君主平公不能容忍晋国吞并郑因而更加强大,构成对齐国的威胁,就派大夫陈成子率军前去救援 。陈成子率军到达淄水河岸的时候,天下大雨,士卒们不愿意冒雨过河 。郑国的向导子思说:“晋国的兵马就在敝国都城的屋子底下,所以前来告急,敝国的君臣,正焦急地盼望齐军早日到达 。如果再不行进,恐怕要来不及了 。”
陈成子披着雨篷,拄着兵戈,焦急地站在山坡上指挥齐军过河 。战马见了的舀滔的河水吓得嘶叫,他使用鞭子狠抽,硬逼它们过河,经过一番努力,齐军安全地渡过了淄水,准备与晋军交战 。
晋军统帅苟瑶见齐军军容严整,心里有点害伯,便对左右的部将说:”我占卜过攻打郑国,却没有占卜过和齐国作战 。他们的军队排列得非常整齐,我们恐怕打不过他们 。”部将们也赞成他的看法,主张撤兵 。苟瑶一边下令撤军,一边派一位使者去齐军营地拜见陈成子 。使者说:“我们的统帅让我向您解释:这次晋国出兵,其实是为了替您报仇 。您陈大夫这一族,是从陈国分文出来的 。陈国虽然是被楚国灭掠的,但却是郑国的罪过 。所以,敝君派我来调查陈国被灭的原因,同时间问您是否在为陈国忧愁 。”
陈成子听了使者的活,知道这是苟瑶编造出来的说言,十分生气他说:“欺压别人的人绝没有好下场:像苟瑶这样的人难道能够长久吗?”齐国的使者走后,有个名叫苟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 。”陈成子听了严肃他说:
“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 。’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 。你方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 。”
苟寅自知失言,后悔地说:“今天我才知道,自己为计么总是得不到信任而要逃亡在外了,君子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向上报告 。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怎能不碰壁呢?”几天后晋军撤兵,陈成子也率军回国 。
“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有何历史典故?【一问三不知的故事】“一问三不知”中的“三不知”指的是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这一词语最早出自史书《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讲述齐国人荀寅的自我反思 。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产生的成语都有其特定的渊源,如长空中的点点繁星照亮黑夜,比如“卧薪尝胆”一词讲的是越国国君勾践发奋图强击败夫差复国的故事 。同样成语“一问三不知”也有特定的来历 。
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实力强大,出兵攻打当时弱小的郑国,齐国为了平衡国与国之间的国力,出兵进行救援 。
当时领兵的是大将陈成子,此人果敢英勇,能够临危不乱 。两军对垒,大战一触即发,他手下的一个叫荀寅听闻了一些晋国实力非常强大,齐国恐怕很难是它的对手的流言蜚语 。
于是荀寅向陈成子进言,听说晋国军队数千乘,很快就能把我们打败 。陈成子大怒,训斥他临行前国君已经嘱托要循规蹈矩、按章行事,即便是晋军千乘也要以一当十,英勇作战,而不要以讹传讹,灭了自己军队的士气 。
荀寅退出,反思到自己没有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考虑周全就进行汇报,结果落得被训斥的下场,自觉惭愧 。
后来“一问三不知”一词就开始在民间流传开来,表示对于一件事问啥啥不知道 。后来也有对其意思进行引申,比如揣着明白装糊涂,以保全自己 。
我们常说的“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有何历史典故?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现指怎么问都说不知道 。三不知,指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另外,一问三不知也有装糊涂,假装不知道的意思,有明哲保身的意味 。
在现在人中,如果问你事情,你什么都不知道的话就会用“一问三不知”来形容,当然这个词语并不是所有的都不知道,有些纯属是在装糊涂,有着明哲保身的意思,还有种就是自己真的不知道 。
- 半夜吵架扰民怎么投诉
- 小牛u1和u的区别
- 取保候审和判缓的可能性大吗
- 赏樱花的古风文艺说说 描写樱花的唯美古典诗句
- 和田玉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 菊花枸杞大枣茶的功效有哪些呢
- 手机没信号的时候打电话提示什么
- 卫生间的明管怎么遮盖
- 我的世界怎么做刷陶瓦机
- 论功行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