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下一句是:冰生于水而寒于水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先出自荀子的《劝学》 , 荀子用靛青比喻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后起之秀 , 而用蓝草比喻他们的老师或前辈 。
青:靛青 , 青色颜料 。蓝:蓼蓝 , 一种可以提炼颜料的草 。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 , 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下一句是什么】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 。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出处是哪里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qīng chū yú lán ér shèng yú lán
示例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36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小林 , 老江何必派我来帮助你?”
你们年轻人真是~
释义
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 , 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 。青:靛青;蓝:蓼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 。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 , 胜过前人 。
现状
此俗语已被编入2013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中(北京教育考试院编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详见:语文 , 附录五 俗语类(p56)
用法
冰 , 水为之 , 而寒于水
典故
北魏文人李谧学习很用功 , 在文学博士孔璠门下做学生 , 勤奋刻苦 , 虚心好学 , 提高很快 。几年后 , 李谧的学问超过了他的老师孔璠 , 孔璠反过来向李谧求教 。同学们做歌:“青成蓝 , 蓝谢青 , 师何常 , 在明经 。”
《荀子》节选
青 , 取之于蓝 , 而青于蓝;冰 , 水为之 , 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 , 輮以为轮 , 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 , 不复挺者 , 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 , 金就砺则利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该怎么解释,荀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两千年以前,荀子曾在著名的篇章《劝学》中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教导弟子,说明“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的道理,希望弟子们能够坚持不断地学习,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恐怕,荀子自己很难想到,两千年以后,后世的人会引用自己曾经创造的文字来赞扬他实际上,青,是指靛青这种颜色;蓝指的是可以用于制做靛蓝染料的数种植物荀子的原意是指靛青染料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草更深而后世一般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形容学生胜过老师,与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意思相似
荀子早年可谓出师于儒学,他继承了孔子“礼”的思想并使之得以发展和完善另外,荀子并不排斥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而是批判地吸收了百家学说的精华,成为诸子百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子成为了战国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经辅佐秦王嬴政统一六国而荀子的另一个学生李斯,也成为了秦国的宰相,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成为了中华大帝国的国家行政制度创建者
难怪到了后世,梁启超评价说:“自秦汉以后,政治学术皆出于荀子”谭嗣同说:“二千年之政,皆秦政也;二千年之学,皆荀学也”毛泽东也认为:“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可以说,荀子的思想为形成两千多年中华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荀子关于“礼”的思想也是其影响中国政治以及社会制度思想的最关键部分荀子提出与孟子相反的观点,强调人性有恶他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在他看来,“礼”就是先王(周及周以前的帝王)制定的用来调节人们欲望,避免“争则乱”现象的“度量分界”“礼”规定了人们在政治、经济上的等级区分,可以使人们在社会中各安其位,从而避免了战乱
从社会安定的意义上看,荀子的“礼”保证了在当时极端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生产可以顺利进行,社会财富得以积累也正是在这种“礼”的影响下,战国的纷争时代得以终结这些都为华夏文明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荀子的另外一个重要观点,是他关于天论的看法秦朝以前,人们更多的人为世界是由上天主宰的,人的认知与行动都是有限的早期的天命观和迷信思想在那个时期十分普遍而荀子在总结了百家学说之后,对人与天的关系,有了一个客观的评价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是谁说的
- 龙猫是老鼠吗
-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翻译
- 谁因测量临界质量而牺牲
- 九寨沟因为什么而出名
- 朝鲜的核技术是谁提供的 朝鲜核武技术从何而来
- 水落而石出者中的而是什么意思
- 求科学合理的增肥计划
- 狗狗一直放屁而且很臭
- 狗狗喜欢晒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