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翻译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翻译】翻译为: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 。这句话出自:《季氏将伐颛臾》 。原文节选: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
译文: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担心财富不多,只是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民太少,只担忧境内不安定 。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 。
背景:春秋末年,诸侯公室日衰,掌朝政的卿大夫之争也日趋激烈 。鲁大夫季孙、孟孙、叔孙曾“三分公室 。而后季孙氏权势日益增大 。鲁哀公时,季康子为扩大势力,急欲吞并颛臾,从而谋求夺取鲁国政权 。季康子的家臣冉求和子路,把情况通报孔子,孔子即反对季氏伐颛同时对冉求子路进行批评教育 。《季氏将伐颛臾》此文即是记录了这一对话 。
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先说明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然后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最后是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 。
夫如是则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何意?这句话的意思是:像这样做,远方的人还不归服,那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 。他们来归服了,就让他们安心生活 。
出处:《论语·季氏篇》
选段: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译文:
像这样做,远方的人还不归服,那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 。他们来归服了,就让他们安心生活 。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又不能招致他们;国家分崩离析却不能保全守住;反而谋划在国内动用武力 。我恐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他自己的宫墙之内呢 。
文本解读
这一段文字通过孔子对鲁国贵族季氏将攻打小国颛臾的谴责和对学生批评教育,反映其行仁政、施教化之政见 。
共三段,首先是孔子责备其学生季氏家臣冉求未尽劝阻之职,正面立论针对其推卸责任而驳之,并说明为臣之道,用巧喻证其言辞之错误随之乘势追究其过,疾言厉色,锋芒毕露 。末段则条分缕析,循循善诱,和蔼可亲 。此篇乃《论语》中难得之长篇 。句式参差有致,善用比喻,启人思考 。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该怎么翻译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
这段话出自《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如下: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拓展资料本文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 。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 。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