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翻译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翻译:自古以来那些想要让全天下人都显明其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出自《大学》,《大学》原为《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翻译】
自古以来那些想要让全天下人都显明其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先要修好己身,要修好身,先要端正自己的心念,要端正自己的心念,就要保持真诚恭敬之意,要想能保持真诚恭敬之意,则要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要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则要革除我们内心的各种物欲 。


《古之于明明德天下者》的全文及翻译古之于明明德天下者出自《大学》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事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谓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之本,此谓之至也 。
【译】: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先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自己的国家治理好才能天下太平 。从天子到平民 。其本乱而末治者;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欲正其心者,否矣 。其所谓厚者薄,却要他整治家族,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之本,此谓之至也 。
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 。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 。然而实际上,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多,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是什么意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释义: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翻译】出自:儒家的《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
“古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出自哪?翻译成白话文 。出自《大学》
这段的原文是: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
翻译成白话文是:
古代那些想要具备光明的德操并要将它广播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自已的国;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要提高自己的修养,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态度;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态度,先要有诚心;要想有诚心,先要增长自己的学识 。增长学识的途径是明析事物的内在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