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孙氏的祖先及来源( 六 )


第六个渊源
源于变姓,出自春秋战国荀子后裔在西汉为避汉宣帝名讳改为孙氏,属于因谥改姓为氏 。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荀子,姓荀,名况,又称荀卿,是荀姓家族人的骄傲 。但到汉朝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询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音之讳,他下令荀姓子孙不得再姓荀,一律改为孙氏,并将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 。由是荀姓也成为汉朝“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 。《战国策》、《韩非子》、《汉书》、《儒林传》及刘向《孙卿新书叙录》、《韩诗外传》等书篇中均称荀子为“孙卿”、“孙子”,荀卿自己的著作《荀子》中的《儒效》、《议兵》、《强兵》、《尧问》等篇中也多见“孙卿子” 。
山东《郓城县志》据李集乡军李村《李氏族谱》记载,李氏原姓轩辕氏,先祖轩辕斌,明初在朝为官,奉命往梁山平乱,便落籍郓城 。后因奸臣陷害,为避灭门之祸,遂将轩辕氏改为孙、轩、李三姓,隐居四方 。
史籍《明史》记载,明朝中叶的士人孙一元,字太初,原是安化王宗族,应姓朱,因为安化王犯法被诛,作为其宗族怕受株连,所以变姓名而避难人太白山中隐居,又号太白山人 。孙氏在明朝又有不少新的支派加人 。
第七个渊源
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据《汉书》载,夏侯婴之后也有一支改姓孙 。夏侯婴(公元前?~前172年),沛县人,与刘邦是少时的朋友,随从刘邦起义,立下战功,后封为汝阴侯 。书中说:“初婴为滕令奉车,故号滕公 。及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更为孙氏 。”此话大意为,当初因为夏侯婴做过“滕令奉车”官职,所以号滕公 。等到其曾孙夏侯颇娶公主为妻,该公主随母亲外家的姓,称“孙公主”,这使夏侯颇的子女也跟随母亲外家的姓为孙 。从此夏侯婴的后代中便有一支成为孙氏 。
第八个渊源
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古今少数民族中也有不少孙氏,其中有些孙氏是汉族融入者,有些是各族中自行改姓者 。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多数被同化成汉族孙氏 。唐朝安禄山的部将孙孝哲,官至大将军,安禄山僭位后拜殿中少监,就是契丹族人 。
明朝初年,朱元璋禁止臣民使用胡姓,胡姓多为复姓,象公孙、叔孙,长孙,土孙、王孙之类的复姓也在被禁之例,这类含“孙”字的复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孙氏 。这些家族于是成为孙氏族的又一庞大来源 。除以上带孙的复姓改为孙氏外,另外还有孟孙、仲孙、季孙、室孙、宫孙、大孙、唐孙、县孙、颛孙、臧孙、扬孙诸姓氏,在明朝初期省文改姓的过程中,亦大都改为单字“孙”姓 。
清朝满洲八旗姓孙佳氏全族改孙氏 。满族建立清朝之后,把八旗统治制度推行天下,在原来的八旗中,有部分 *** 沦为满人奴隶,后多与满族融合 。如《清朝通志》卷八《氏族略》满洲旗分内尼堪姓:孙氏,孙天保,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抚顺地方,任护军参领 。又台尼堪姓:孙氏,猷尚,正黄旗人,世居盖州地方,国初来归,其:孙梦柯,任三等侍卫 。清朝,满族仿汉姓已成普遍现象,孙佳氏取其首音,选“孙”作为姓 。
另有鲁布哩氏改姓孙氏,如历清顺治、清康熙两朝的护军统领、太子太傅孙达哩,本来就是姓鲁布哩氏 。
在今朝鲜族人的一百多个姓氏中有孙氏 。高丽学者金富轼撰著的《三国史记》中记述了孙氏的起源 。新罗初期,朝鲜遗民分居山谷之间,分别为阏川杨山部、茂山大树部等六部,均以朴为姓 。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改六部名称,并分别赐姓,其中的茂山大树部改名渐梁部,并赐姓孙 。《清朝通志》卷八《氏族略》满州旗人中的高丽姓孙氏,原世居望京地方 。玉兰,镶蓝旗包衣人,国初来归,其子谢秘,任郎中,其孙杭爱,任头等护卫 。
在景颇族的二十六个大姓中,格亮姓起源最早,是景颇族的祖先,其他各姓都是由她繁衍而出的,格亮姓汉化为孙氏 。另有木如氏、堵引氏等小姓的汉姓也都改为为孙氏 。
明清时云南临安府方容甸长官司副长官孙氏,是傣族人 。
另外,佤族中的木依库氏音译为孙氏 。苗族、阿昌族、哈尼族中都有孙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