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为天下先即随规律行事,顺其自然,不极端、不冒进 。不敢背离道而行天道不能为之事 。
古往今来,凡是能成就大事者,没有一个不是先静观其变,只有在水到渠成之时才果敢地行动的 。往往是争先者,虽然这些人极其聪明,但耐不住寂寞,在事情成形成势之前就盲目行动,导致被撞得头破血流,甚至丢失了性命 。不敢为天下先绝不能狭隘地认为是枪打出头鸟,而是做事情要审时度势,要有耐心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争而自来 。
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是什么意思?“不敢为天下先 。”该句出自老子《道德经》 。译为“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 。”
原文如下:
天下皆谓我道大,大而不肖 。
夫唯不肖,故能大 。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 。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死矣 。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
天将建之,以慈垣之 。
译文:天下人能说“我道”伟大,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样子 。正因为它伟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 。如果它像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那么“道”也就显得很渺小了 。
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 。有了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俭啬,所以能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 。
现在丢弃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丢弃了啬俭而追求大方;舍弃退让而求争先,结果是走向死亡 。慈爱,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 。天要援助谁,就用柔慈来保护他 。
很多人都认为“不敢为天下先”这句话,是一种消极的做法,是一种不思进取的行为;其实,这样的理解是完全违背老子本意的 。
试想,在老子的思想中,有一种法水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主旨,就在于说明水具有一种水滴石穿的精神,有一种利万物而不争的精神 。
这种精神实际上也贯穿于老子思想的始终,这就至少说明老子的思想并不是他们所认为的消极的、厌世的、不思进取的 。因此把“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理解为消极是不正确的 。
可是,既然老子重视进取精神,他又为什么以’不敢为天下先‘作为自己的三宝之一呢?这其实也正是老子的高明之处 。老子的代表作《道德经》,那怕在今天看来,也很少能有哪一本书只有五千言,里面却涵盖了如此丰富的思想智慧,具有如此令人惊叹的大道哲理 。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成就了能为天下先的本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子具备为天下先的能力,却提倡“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其实质就在于告诉世人应具有谦卑的心态 。
扩展资料:
老子,从道德经到“不敢为天下先”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 。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 。《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 。“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 。“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
有人说,天下先就是第一 。那咱们看是不是这样?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而且我们前边都多次证明一就是无为,二就是有为,三就是德 。四就是天下(万物) 。
当然,这里边的天下也可以指,普天之下 。老子曰,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看见没,老子原话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才是天下先呀 。那么无为而无不为是什么呢?
- 如何理解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
- 如何理解雷雨的主题思想
- 如何理解绿色消费的行为特征
- 如何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如何利用吉他学习视唱练耳
- 如何利用今日头条引流
- 如何利用酒花去判断白酒的质量
- 如何利用旧电脑
- 新装修的房子如何30天极速入住
- 诺如病毒要如何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