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侵权的形式有几种

名誉侵权主要有下列几种方式:侮辱 , 诽谤 , 泄露他人重要隐私等 。
侮辱:是指用语言(包括书面和口头)或行动 , 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 。如用大字报、小字报、漫画或极其下流 , 肮脏的语言等形式辱骂、嘲讽他人、使他人的心灵蒙受耻辱等 。
诽谤:是指捏造并散布某些虚假的事实 , 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 。如毫无根据或捕风捉影地捏造他人作风不好 , 并四处张扬、损坏他人名誉 , 使他人精神受到很大痛苦 。
侮辱、诽谤是常见的名誉侵权行为 , 民法通则101条明令禁止用侮辱、诽谤的方式损害他人名誉 。对法人名誉的侵害 , 主要表现在散布有损法人名誉的虚假消息 , 如虚构某种事实 , 诬说某工厂的产品质量如何低劣 , 以图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搞垮对方等等 , 这些都是侵害法人名誉权的侵权行为 。
《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 , 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 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
侵害名誉权的方式有几种侵害名誉权的方式有以下几种:1、侮辱行为侮辱 , 是指故意以暴力、语言、文字、漫画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 。2、诽谤行为诽谤 , 是指行为人故意或过失地散布虚假事实 , 贬损他人名誉的行为 。3、新闻报道失实 , 是指新闻报道与事实真相不符的情形 。如果新闻报道严重失实 , 致他人名誉受损 , 则应视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4、评论严重不当 , 是指对某人或某事的评论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符的情形 。评论严重不当 , 且致他人名誉受损时 , 应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名誉权】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
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方式有什么?一、侵犯名誉权的行为表现方式有哪些?
【名誉侵权的形式有几种】(一)侮辱
侮辱是指故意通过言语、文字或者行为举止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 。侮辱行为的主观状态应当是故意 , 其方式可以是言语、书面文字或者行为举止 , 也可以使上述集中方式的混合 。《民法通则》第101条后端规定 , 禁止用侮辱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民通意见》第140条规定 , 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 , 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 , 造成一定影响的 , 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以书面、口头等行使诋毁、诽谤法人名誉 , 给法人造成损害的 , 应当认定为侵害法人名誉权的行为 。
(二)诽谤
诽谤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散布有关他人的虚假事实 , 导致他人名誉降低或者毁损的行为 。诽谤的主观状态可以是故意 , 也可以是过失 , 其方式可以是言语、书面文字或者其他任何使虚假事实散布开来的方式 。《民法通则》第101条后段规定 , 禁止用诽谤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
在文学作品中故意使用他人真实姓名 , 或者未写明原告的真实姓名和地址 , 但对人物特征的描写有明显的指向或者影射他人 , 小说内容存在侮辱、诽谤情节 , 致其名誉受到损害的 , 作者和出版社均可能构成对名誉权的侵犯 。
(三)新闻报道严重失实 , 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徐良诉上海文化艺术报社等侵害名誉权一案的复函》中认为 , 被告赵伟昌根据传闻 , 撰写严重失实的文章“锁甲三千元带来的震荡”和被告《上海文化艺术报》社未经核实而刊登该文 , 造成了不良后果 , 两被告的行为均已构成侵害徐良的名誉权 。
二、侵犯名誉权的认定
1、行为人客观上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 , 并为第三人知悉 。侵权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行为 。所谓侮辱是指以语言或行为公然损害他人人格 , 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 。侮辱既可以以口头方式进行 , 也可以以行为方式进行 。其表现形式是将现有的缺陷或其他有损于人的社会评价的事实扩散、传播出去 , 以诋毁他人的名誉 , 让其蒙受耻辱 , 可以称之为“以事生非” 。比如 , 说某人“是个小偷” , 或“是个傻子” 等 。所谓诽谤 , 是指捏造和散布某些虚假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 。诽谤的方式有口头和文字等两种方式 。其内容包括捏造和散布一切有损于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 , 如诬蔑他人犯罪、品行不端、素质能力不高、企业形象不佳等 。其特征可以称之为无中生有 , “无事生非” 。只有在行为人所实施的侮辱(体现为以不当的言词评价、贬低和毁损相对人的人格 , 不涉及“事实”的真实性问题)、诽谤(体现为披露、散布虚假事实)、披露其隐私权(体现为披露、散布法律所保护的他人私生活信息)等行为影响到社会公众对受害人的评价时 , 才能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 。作为认定毁损名誉的依据 , 侵权人仅仅只针对被侵权人 , 而未传播给第三人 , 并不构成法律上的公开 , 行为只有公开进行 , 向第三人散布 , 才能表明侵权人的行为已经产生了社会影响 , 被侵权人的名誉受到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