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次序,也是古代匠师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后来人们用“炉火纯青”喻功夫纯熟,就源于这里 。
为了提高青铜合金的质量,工匠们还对铜锡进行多次熔炼,以进一步去除杂质 。《考工记·栗氏》所记“改煎金锡”,就是指更番,重复煎炼 。
(四)浇铸将熔炼成熟的青铜液体浇灌入剑范,俟其冷却、凝固,铜剑就成形了 。
(五)铸后加工范铸出来的铜剑仅是一个坯件,表面精糙,故卸去铸范后,还须进行如下的修治加工:
——刮削琢磨,使其表面平整光滑;
——装饰,如在铸成的花纹沟槽中镶嵌琉璃、绿松石,或嵌错红铜丝、金丝、银丝,甚至进一步在器表刻镂花纹 。嵌错是当时很常见的装饰工艺,它是在铜器表面铸出或刻镂出花纹,再嵌以金、银、铜丝(或片),用错石将表面磨光,即显出色彩鲜明、线条清晰的生动形象;
——装置附件,配齐剑具;
——砥砺开刃 。
这样,铜剑的制作就最终完成了 。但在使用过程中,剑器还要时常修治砥砺,故当时可能有一类工匠专门从事这项工作 。汉代称这类工匠为“削厉(砺)工”,其技艺又称“洒削”之技 。削砺就是刮削砥砺的意思;洒削,指磨刀以水洒之,泛指修治刀剑 。
西汉景帝时,大臣袁盎被刺,尸体上弃有凶器,是一柄新修治过的剑,官府就在长安的削砺工中访查,一工匠说:这把剑是梁王的某位郎官来修治的 。由此便查出了主使人梁孝王 。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战国晚期大学者荀子的一段话来概括铸造铜剑的整个过程:
刑(型)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剂)得,剖刑而莫邪已 。然而不剥脱,不砥厉,则不可以断绳;剥脱之,砥厉之,则劙盘盂,刎牛马忽然耳 。
战国相剑术士曾说:白所以为坚也,黄所以为牣(韧)也,黄白杂则坚且牣,良剑也 。
这种精良之剑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复合剑 。战国时期,铜剑应用臻于极盛 。在此背景下,铸剑术不断发展进步,出现了一些科学先进的工艺,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其中尤以铸造复合剑的技术最为突出 。
所谓复合剑,是指剑脊和剑刃用不同成分配比的青铜合金分别浇铸的青铜剑 。其剑脊采用含锡量较低的青铜合金,韧性强,不易断折;剑刃采用含锡量较高的青铜合金,硬度高,特别锋利 。因而刚柔相济,是古代铜剑的精品 。其铸造方法也与普通铜剑有别 。普通剑之剑身系一次浇铸完毕,复合剑则是二次浇铸:先以专门的剑脊范浇铸剑脊,在剑脊两侧预留出嵌合的沟槽;再把铸成的剑脊置于另一范中浇铸剑刃,剑刃和剑脊相嵌合构成整剑 。
从冶金史研究者检测的一些复合剑实物得知,其剑脊的含铜量要高于一般铜剑,含锡量则低于一般铜剑;刃部的情况相反,含铜量低于一般铜剑,含锡量高于一般铜剑 。如果单以脊部或刃部的材料制作整剑,势必过于柔软或过于刚脆,但以之分别制作剑脊和剑刃,就获得了超过一般铜剑的更为优秀的性能 。这是创造性地运用青铜合金成分配比规律的高超工艺,体现了古代匠师对铜剑合金成分比例的控制达到了极高境界 。
复合剑的脊部含铜多,故呈黄色;刃部含锡多,故泛白色 。剑脊和剑刃判然异色,正如相剑术士所言,所以有人称之为“两色剑” 。又由于这种剑表面看起来,剑脊像是镶嵌上去的,故也有人称之为“铜镶剑”或“插心剑”,这些都不是科学的名称 。
古代打造一柄刀剑需要经过什么工序我粗略的查找以下比较接近的答案:1、欧冶子铸造的一系列赫赫青铜名剑,冠绝华夏 。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争霸战争中,显示了无穷威力与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
关于“龙渊”剑的诞生过程,《越绝书》越绝书中有“楚王见剑”的记载:
楚王命令风胡子到越地去,寻找欧冶子,叫他制造宝剑 。于是欧冶子走遍江南名山大川,寻觅能够出铁英、寒泉和亮石的地方,只有这三样东西都具备了,才能铸制出利剑来 。最后他来到了龙泉的秦溪山旁,发现在两棵千年松树下面有七口井,排列如北斗,明净如琉璃,冷澈入骨髓,实乃上等寒泉,就凿池储水,即成剑池 。
欧冶子又在茨山下采得铁英,拿来炼铁铸剑,就以这池里的水淬水,铸成剑坯,可是没有好的亮石可以磨剑,欧冶子又爬山越水,千寻万觅,终于在秦溪山附近一个山岙里,找到亮石坑 。发觉坑里有丝丝寒气,阴森逼人,知道其中必有异物 。于是焚香沐浴,素斋三日,然后跳入坑洞,取出来一块坚利的亮石,用这儿水慢慢磨制宝剑 。
- 古代著名杀手有几个谁了
- 古代著名女子
- 古代一尺是多少
- 古代一尺等于现在的多少厘米啊
- 古代一般焚什么香
- 古代野猪林属那个省份
- 古代验尸的人
- 古代时怎么给小孩子过生日
- 古代时读书最勤奋的人是谁
- 古代十大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