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六 )


三“识”刘波,是在大夏书系《教师月刊》的群里 。这个群也是在阅读刘波的着作后,我主动寻找并且加入的 。他的发言不多,但每有新书推介的时候,总有他活跃的身影 。在前不久得知他有新书要推出的时候,我主动地向他发起了第一次的直接交流 。当我壮着胆子向他要一本签名的新书时,没想到他竟然非常愉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并且主动向我要了号码,并说新书到了会第一时间给我邮寄过来 。当我拿着这本恬静又充满了绿色生命气息的新书的时候,一种迫不及待想要阅读的心情油然而生 。相对于第一本着作来说,少了一份心路历程,多了一份心灵导航;少了一份青涩稚嫩,多了一份大气包容;少了一份激情洋溢,多了一份责任使命 。
这或许是一个转折,于刘波而言,将更加关注教师的精神成长、更加专注于教师阅读力的提升、更加致力于教师阅读的推广 。于我而言,这或许是一个新的起点:更加清晰自己的发展方向、更加坚定自己的发展信心、更加坚实自己的发展路径 。
《让孩子成为孩子》读后感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的读后感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物体都有它自身的特性 。“让黄瓜成为黄瓜,让茄子成为茄子,让辣椒成为辣椒,每个生命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我们理应敬畏并尊重生命的自由和成长,灌溉信念,而不设计方式 。同理,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乃是最健康、最完美的教育生态 。”这是《中国教师报》2009年6月24日《教师论坛》上的《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的一段话,我反复地品读,真是一语道破真谛!在教育的常态中,我们往往不顾孩子的真实需要,以成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标准去要求孩子,演绎现代版的拔苗助长却浑然不觉 。
在暑期培训中,我认真阅读了《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篇文章,从中学习到很多知识,明白在平时看来的捣蛋和顽皮的行为,谁知是孩子的天性?我明白了首先我们要认识自己,明白自己的职责 。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不要让孩子迷失自我,帮助孩子来认识自己 。
其次,给孩子的空间和时间,留住他们的好奇心,因为好奇心会引领着孩子们去寻找新知,探索新的奥秘,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 。我们的任务是帮助孩子,不是帮助他们来选择人生,而是尊重生命的发展选择,因为那是孩子的人生 。校园生活中的各种情况中我们忘了孩子的天性 。在课堂上,我们声情并茂,滔滔不绝,却一次次制止孩子发言的欲望,还美其名曰:老师说话请小朋友不要打断,有什么话等老师说完了再说 。老师说完了,孩子也忘了要说什么了 。在游戏中,我们反复强调孩子不能奔跑,注意安全,却忘记了奔跑是孩子的天性,奔跑让孩子感受快乐;更忘记了其实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奔跑中的自我保护 。午餐活动,我们指责孩子狼吞虎咽,掉菜剩饭,却不知孩子内心的真实动机,他只是想第一个吃完后能牵着老师的手去散步,近距离感受和老师亲密接触的温暖 。午休期间,调皮的孩子叽叽喳喳,老师反复叮嘱却无济于事 。而当老师悄悄坐过去,轻轻的拍拍,耐心的抚摸,送上鼓励表扬的微笑,孩子便满足的甜甜入睡 。福禄培尔曾说过:儿童好比花木,教师如同园丁,学校就是儿童自由活动的园地,教师要向园丁一样为儿童提供合适的生活环境,使其天性得到自然的发展 。由此,想起满园红是红,绿是绿的蔬菜朝气蓬勃的景象,我想起70多岁的爷爷伺养蔬菜的虔诚与挚着;想起他劳累耕种后坐在菜畦旁抽着烟怡然自得的
我想起自己的三尺讲台,那一群孩子 。他们不也正充满着勃勃的生机,自己作为一名园丁,是否像爷爷这般虔诚与敬畏?答案就在心中,尊重孩子才能成就孩子 。珍视生命,敬畏成长,孩子才有成长自由;包容独特,尊重个性,孩子才有自信的基点;容忍犯错,平和等待,孩子才有快乐的童年 。相信,春色满园关不住,润物无声园丁情 。
现在的教育体系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要摒弃不好的理论,学习好的评价体系,比如最新的等第制评价体系,不要给孩子分数来排名 。教育,应如尼采所言:“教育是解放,是扫除一切杂草、废品和企图损害作物嫩芽的害虫,是光和热的释放,是夜雨充满爱意的降临,它是对大自然的模仿和礼拜,在这里大自然被理解为母性而慈悲的;它又是对大自然的完成,因为它预防了大自然的残酷不仁的爆发,并且化害为利 。”
我们要给孩子一片碧海蓝天,任他们在天空里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