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下一句对联

天道酬勤的下一句是厚德载物 。天道酬勤出自《论语》,“天道”即“天意”“酬”即酬谢、厚报的意思“勤”即勤奋、敬业的意思,就是说“天意厚报那些勤劳、勤奋的人” 。主要是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勤奋的人会得到更多的回报 。上天会实现勤劳的人的志愿 。我们只要不懈努力,最大限度的完善充实自己,就会有一个美好光明的明天 。
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释义为:旧时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 。是指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 。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
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 。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 。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 。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


天道酬勤上下对联上联,苦心人天不负
下联,有志者事竟成
横批,天道酬勤
————————————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但据《楹联概说》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 。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 。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 。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 。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 。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 。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
对联的要求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
2.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
3.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
4.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
一、字句对等 。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
二、词性对品 。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
三、结构对应 。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
四、节律对拍 。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
五、/平/仄对立 。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 。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