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梧叶送寒声的下一句是什么

萧萧梧叶送寒声的下一句是“江上秋风动客情” 。出自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夜书所见》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
这首诗的原文是: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翻译:秋风瑟瑟,带着些许的寒冷吹到了梧桐的身上,叶子发出轻微的声响,江上的秋风迎面吹来,让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家乡 。在黑暗的处,亮着一盏明灯,我就知道,肯定是有小孩子在捉蟋蟀玩耍 。
这首诗的开头,通过“梧桐、秋风”这些景物描写,突出了秋季的悲凉,也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为下文埋下伏笔,后文的儿童捉蟋蟀的小故事,与前文的秋风瑟瑟,形成对比,一个在明,一个在暗处,虚实结合,把这种心中的愁绪,一下子就提升了 。


“萧萧梧叶送寒声”的下一句是什么?“萧萧梧叶送寒声”的下一句是“江上秋风动客情” 。
该句出自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原文: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
这首诗的意思是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 。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 情思婉转的小诗 。
萧萧梧叶送寒声下一句是什么?“萧萧梧叶送寒声”下一句是“江上秋风动客情” 。诗句出自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 。诗文如下:
夜书所见
南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诗意: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七言绝句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7]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 。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
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 。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 。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 。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 。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耐人咀嚼 。
萧萧梧叶送寒声,下一句是什么?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意思是“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出自宋代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
《夜书所见》诗句的特点
《夜书所见》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 。“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 。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 。
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 。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