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荷古诗六首欣赏:残荷丛竹共催诗,留得枯荷听雨声
荷花的叶期十分漫长,从晚春出水的小荷叶,到荷叶完全落败,几乎占据了一年四季的绝大多数时间 。真正的枯萎的荷叶,往往在晚冬,甚至早春 。就算如此,那柄柄荷叶的茎干仍旧倔强在晚冬早春的冰水里,是一种比芦苇更坚韧矗立的姿态 。
实际上晚秋所谓的残荷枯荷败荷,仍旧具有极强的观赏性 。因为荷叶的凋谢是个渐进的过程 。当晚秋空气中的水分减少,温度降低,使得荷花植被整个机能受到压抑限制,荷叶是从圆润的叶片外围开始干燥枯黄,逐渐缩小绿色的版图,然后到了晚冬,完全枯干摧折,落入水中 。那么在这个漫长的秋冬季,荷叶仍旧努力保持着生机,如同举着一把把生命之伞,努力画着圆 。
荷叶正是叶片高出于水,荷叶圆而阔大,所以不同于很多花木的叶片,那是一种不能忽视的存在感,那是写在水面上的涟漪,至少这个晚秋,它们还是这样的分明,虽然那青色圆润的叶子,已经镶了黄褐色的边 。但是青色和黄褐色的搭配,向来也是最为典雅沉静的色彩 。
文章插图
“寥落野陂畔,独行思有馀 。
秋荷病叶上,白露大如珠 。
忽忆同赏地,曲江东北隅 。
秋池少游客,唯我与君俱 。
啼蛩隐红蓼,瘦马蹋青芜 。
当时与今日,俱是暮秋初 。
节物苦相似,时景亦无馀 。
唯有人分散,经年不得书 。”唐 · 白居易《东坡(一作陂)秋意寄元八 》
唐朝长安的曲江边上,有一个荷花塘 。那时长安气候如同现在的江南,长安虽然繁华富庶,也不碍长安城自然秋色的美好,当然会比现在开阔而原始 。
白居易和元稹同科及第,一起分配到当时管理朝廷典籍的秘书省工作,同事时间长达四年,且这份工作相对清闲,相近的读书背景,相当的才华,倒是成就了这对办公室兄弟的终生友谊,他们在这四年里,同游长安,抒发理想,脚步踏遍长安的角角落落 。
只不过,元稹相对白居易外向,最先惹祸,因为直言直谏,最先贬谪出长安 。
而习惯了朝夕相处的白居易,非常不能适应这种改变 。很长时间,觉得长安都是空的 。
这是晚秋的长安,落寞的白居易一个人去曲江,说是散步,实际这里是他和元稹去年就来过 。那晚秋的荷叶,已经边缘发黄,如同病了,而早上的露珠滚动在荷叶间,他倍感伤怀 。那白色的寒露,是他的眼泪,或者也代表他和元稹的处境吧 。仕途的秋意袭来,而他们正在分离 。
开篇写白露滚动在已经衰败的荷叶上,实际上也折射了他孤单凄凉的心理 。
因为去年此时,照样是秋荷白露,为何没有这样的感觉呢?
因为去年,他和元稹一起来,两个人骑着马,有说有笑,蓼花秋意,都是他们游玩的背景,连露珠和虫鸣都是绝佳的陪衬,两个人走马欢颜,身心温暖,意义风发 。
但是今年不同,那些隐约的风景,成为了鲜明的视觉的主题 。
那露水滚动在衰败的荷叶上,分外刺心 。因为人不在,心空了 。
实际上这也很好说明了人气和友谊在秋冬季节的重要,有人的地方,风景是陪衬,但是寂寞是时候,秋气容易伤身和入心 。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唐 ·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衮 》
李商隐并不是写秋荷听雨的第一人,在他之前,李端有“曾为江客念江行,肠断秋荷雨打声 。”荷叶阔大,且荷叶上有密集的毛绒凸起,可以让水珠和雨珠不附着在荷叶上头,也正是这种自洁功能,所以雨水打在荷叶上头,会马上反弹,形成密集的荷雨声,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 。在暑热季节,这样的荷叶雨有助于消除暑气,降低空气中的温度,但是到了晚秋,本来温度就低,雨打荷叶,荷叶因为柔韧度比春夏更差,形成一种冰冷密集的脆响,多感的人,身临其境,仿佛密雨打在船篷上,更添秋天的漂泊凄凉感 。
李端说,我曾经常年在江上,最爱也最怕听的,就是江行中的秋雨荷叶,因为那种声音是双重的雨打蓬,显示人在客途的滞留和困境,进退不得 。
但是李商隐的枯荷听雨,却是带着主动性的宣泄 。
因为他少年丧父,此时21岁的他被迫过早成年立志,已经在各种幕府做门客多年 。而这家是他的表叔崔戎,本来以为可以长期有靠,结果工作不到一年,崔戎病故,李商隐帮忙两个表弟做完了丧葬事宜,却又要为生存远行 。
- 晚餐做什么既简单又好吃呢
- 晚春中斗’’的修辞手法及妙处
- 晚饭不知道吃什么才好啊
- 晚会安排几个主持人好
- 晚会节目的顺序应该如何安排
- 晚会前主持人应该准备什么工作
- 晚上洗完脸后可以用面霜吗
- 晚上小猫睡被子里会被闷死么
- 晚上写作业的时候怎样才能不困
- 与元微之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