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被刺杀时,江东方平,此时必须选一个被认可的人为主公,而其子尚幼小,不能坐领江东 。而孙权本身拥有杰出的政治才能,在族内也有良好的名声,同时又是诸弟之长,兄死弟袭,合夫礼法,所以孙策选孙权继任 。
孙权完全当得上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评价 。从赤壁之战的决策,到袭取荆州的果断,再到任用陆逊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可以说明,孙权虽然军事能力不强,但是作为最高统帅,善于纳谏、知人善用、充分授权,所以能在重大战役中始终胜利,正是孙策所说:举贤任能各尽其责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在孙权统治的数十年间,江东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内乱,内政修齐,国富民安,江东士族对于孙氏政权的支持不断强化 。孙权能屈能伸,忍耐力极强,非常人所可比 。可以降曹也可以求和,知道联盟知道攻战 。十八岁坐领江东,面对手下一堆重臣,虽有忠心耿耿的周瑜张昭,但他能让江东局面迅速稳定,不是庸主所能做到的 。守江山比打江山难,孙权能让东吴成为三国国祚最长的国家,能力和功劳都不平凡 。
孙策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为什么最后选择了孙权?在古代传统的继承方式一般都是父子相传,但是孙策在选择继承人时候竟然选择了自己的兄弟,这是不符合常理,但是这也正是孙策的高明之处 。孙权从小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智,他治国理政的才能,收买人心的手段孙策都自愧不如,孙策选择孙权就是看中了他的才能,他打破了常规的继承方式就是为了让东吴能够掌握在孙家的手里,能够让东吴的江山延续下去,孙策可以算得上是三国前期数一数二的英雄人物 。
孙权跟随孙坚出战的时候就有出色的表现,当时的曹操还夸奖了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 。在孙坚得到传国玉玺之后,孙权就劝说孙坚不要把这个东西留在自己的身边,会招来杀身之祸 。孙坚怎么会在意一个黄口小儿的话,但是最后孙坚真的因为这个东西丢了性命,可见孙权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政治远见 。
当时的东吴也不是看上去那么风平浪静 。孙策去世的时候他的儿子都还很小,根本就不能掌握东吴的局势,政治斗争那是极其凶险和残忍的,孙策的后备中没有人能够稳定住整个江东的局势,孙权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而且他们兄弟两个人感情非常好,孙策为了孙家的天下,为了他们孙家几代人的努力,必须把主公的位置让给孙权 。
他只能从自己的兄弟之间进行一个选择,孙权是最合适的人选 。孙权平时就喜欢结交名士,在朝中也有一定声望,孙权继位之后的所作所为就能明白孙策当初并没有选错人,让东吴更加的强大了 。
弥留之际,孙策为什么要选择孙权当接班人?据《三国志》中的记载: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重伤不愈,在弥留之际嘱托张昭等重臣“善相吾第!”,后又对孙权进行了一番嘱托便长辞而去了 。自此,19岁的孙权接承父兄遗志,执掌东吴大权,并在众人的支持下,于数年之后终成大业,与魏、蜀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不过通过史料中的记载,这其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
根据《典略》中的记载:孙策在做临终嘱托的时候,张昭曾以“性似策”为由,向他提议17岁的孙翊接位 。而关于孙翊性格的描述,在《三国志?宗室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孙翊,骁悍果烈,有兄策风 。”这也就是说,在孙策临终的时候,孙权并不是唯一的接班人,而且好像大臣们更看好孙翊 。那么孙策为什么没有同意张昭等人的提议,而是直接将大权交给了孙权呢?
首先,从《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中的记载,可以发现孙坚、孙策两父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谋勇善断,但沉稳不足 。这在《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他们的评价中也有一个体现:“坚勇挚刚毅,策猛锐冠世 。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 。”“谋勇善断”,这是在乱世之中作为一名征服者,开疆扩土之初必不可缺的特质 。然而它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很容易让人在取得一定的成就之后,变得浮躁轻佻,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而不自知 。
孙坚大败黄祖之后围困襄阳,然后只身登上岘山,被敌军用箭射死;孙策杀了吴郡太守许贡,在后来只身出门的时候,遭到其门客们的围攻,最后重伤不愈 。他们两父子都是在正值盛年之时,大业未定之机而草草结束了生命 。这样的结局确实令人惋惜,但也从中说明了他们缺乏“沉稳”的一面 。
【孙策为何要选孙权继任如何评价孙权他是否配得上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评价】
- 为什么国家队要开除宁泽涛
- win10系统重装不了怎么办 win10系统重装不了怎么办
- 为什么核磁共振要在头顶放个喇叭
- 为什么要选择有特种设备制造资质的水上乐园设备厂家
- 华为东莞的发展定位是怎样的为什么华为要选择东莞
- 英文名千万不要叫candy candy是什么意思
- 李白为什么要写望庐山瀑布
- 古人字画中为什么要盖那么多的印章
- 晚年的荀彧为什么要和曹操对着干
- 古代为什么要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