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贤易色是什么意思( 二 )


据说有一次,一位友人问革命家孙中山,你最喜欢什么?孙中山回答,喜欢革命 。友人又问,除了革命还喜欢什么?孙中山直言不讳的回答:喜欢女人 。
如果我们把干革命,拯救处于危难中的中华民族视为大德行的话,那么,这样大的德行也不影响革命家喜欢女色 。如果大家有心的话,会发现,凡大革命家必好色 。就比如孙中山,在老家有老婆,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还搞了个日本女人,据说还生了个私生女 。他的好朋友、大资本家宋查礼不仅资助他革命,还安排他的女儿宋庆龄帮孙中山整理文字资料,孙中山老眼识“色”,纳了宋庆龄做二房……
这样的故事很多 。道理很简单,搞革命的人,大多精力充沛,干革命还不能完全消耗他们的精力,留下一点精气谈情说爱,与干革命相得益彰 。
可见,好德不影响好色 。而孔子既然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说明至少在孔子看来,就常理而言,色的需求显然高过德的需求 。
如果把“贤贤易色”解成敬重贤德的人,而轻视美色,实在与常理不符,也不符合孔老夫子对人性的看法 。
第二,如果“敬重贤德的人,而轻视美色”是正解,那么,整句话出现的人物依次是:贤人、父母、君主、朋友 。这种排序显然是匪夷所思 。就血缘关系而言,贤人怎么能排在父母之前?就重要性而言,贤人怎么能排在君主之前?就亲近程度而言,贤人怎么能排在朋友之前?
可能有人会说,就道德修养而言,贤人不可以排在父母、君主、朋友之前吗?当然可以,但有一个问题,贤人一定比父母、君主、朋友修养高吗?
我们再看《论语·学而》第六句,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这是孔子告诫弟子的话,这句话与子夏的话有相同的重点 。孝悌排在前,守信排在中,泛爱众排在后,亲近仁(者)排在最后 。也就是重视德行的培养甚过知识的教育之意 。
但要引起重视的是,孝的是父母,悌的是兄长,信的是朋友,爱的是众人,之后才是亲近仁(者) 。仁者与贤者意思相同,仁者排在最后 。但如果把子夏说的“贤贤易色”解做尊重贤者,贤者反而排在最前了 。这不是与孔子的排位法完全相反了吗?
如果以上两点疑问成立,“贤贤易色”就不能解做尊重贤者 。那么,这句话应该怎样解释才合理呢?
《周易》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
在《周易》的这段话中,人伦关系最初的是夫妇关系,因为有了夫妇关系,才有了父子关系,才依次出现了君臣关系、上下关系、礼仪制度 。
“贤贤易色”这一句,可能最合理的解释是,重视妻子的贤德而轻视其容貌 。这么解释全句就非常顺畅了,先谈夫妇关系,再谈父子关系,再谈君臣关系,再谈朋友关系 。
不管怎么说,子夏这句话,道出了儒家的特色,就是重视人的品德教育甚过知识的教育 。
人这一辈子过得怎么样,与德行有很大的关系 。但遗憾的是,我们今天面临的社会,普遍重视知识的学习,甚过人品的教育 。这可能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生存压力巨大,活都很难活,还谈什么礼义廉耻?活着才是王道 。二是传统的人品教育的内涵可能不大适合今天的社会,而适合今天社会的道德内容可能与传统存在着抵牾 。为什么这么说?传统的道德是一种为了集体而放弃个性与自由的道德观,但在今天,这样的一种道德观念很难被年轻人接受 。
“贤贤易色”是什么意思?这句话都教给我了我们哪些道理?如做到这样了,则这个学习圣贤之道的人,哪怕别人和他自己都还在说自己没有学习好,则子夏必定会说“虽曰未学,我必谓之学矣!”如能这样讲,我到完全赞同!诸儒均认为此“色“为”女色“之”色“ 。何谓“色”?《说文》曰:色,颜气也 。人之忧喜,皆着于颜,故谓色为颜气 。《汲冢周书》曰:喜色油然以出,怒色厉然以侮,欲色妪然以愉道德好的人,就有亲近他,态度要肃然起敬,要仔细观察深思他的一言一行,有所领悟之后,自己也要跟着学 。
这章翻译成白话文是说,子夏说,对妻子,重视品德,不重视容貌;侍奉父母尽心尽力;服侍君上能豁出性命;与朋友交往,能够诚实有信 。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翻译成现代的语言就是,子夏说:“对待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侍君上,能豁出性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 。这种人虽说没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