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亿人朋友圈设3天可见!更新一次版本被5亿人吐槽!张小龙史上最长演讲回应……( 四 )


就像微信7.0版本的时候我们内部使用了很长时间,我自己一直在两个版本不停的切换,当我用了一段时间,我不愿意切换到旧的版本去 。也许用户一下子不能接受,但是我相信他们适应以后也会接受 。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用我们的产品不停的适应时代,而不是因为害怕用户的抱怨就不去改变它 。
尤其是UI上,我们永远不可能让所有的人满意 。但是,我们比如让产品越来越美,符合甚至引导当前用户的审美,而不是落伍于时代 。
关于微信的历史
说完微信一直以来坚持的设计原则,我想简单回顾一下微信的一些历史 。
可能很多人都听过这个故事,当时我写了一封邮件给Pony,开启了微信这个项目 。这个事情是真实的,但是也有很多不真实的传说,比如去过某某寺庙:)想到那封邮件,我时不时会觉得有点后怕,如果那个晚上我没有发这封邮件,而是跑去打桌球去了,可能就没有微信这个产品了,或者是公司另一个团队做的另一个微信 。
我发现很多想法是突如其来的,或者说,是上帝编好程序,在合适的时候放到你的脑袋中的 。
但也不是完全无迹可寻 。在微信上线之前的一年里,我们把QQ邮箱做到了国内第一名,然后在邮箱里面又做了很多尝试,包括漂流瓶等等,包括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折腾的邮箱里面的阅读空间 。
我们后来的很多产品,都有邮箱阶段的影子在里面,比如订阅号、朋友圈 。因为在阅读空间里面,我们尝试了各种社交的形式,基于社交的阅读,朋友推荐文章并且可以在下面共同来评论 。
但是由于阅读空间在邮箱里只是一个分支,所以它能做的用户量并不是特别大 。所以做到一定的阶段,也觉得这里差不多走到一个尽头,应该去切换一下方向 。
当kik出现时,我意识到这里是一个机会,这个机会不是因为kik的产品本身,而是我自己当时开始用智能手机,而很多基于PC的产品或者短信都不能实现很好的沟通体验 。所以当时想法很简单,希望给我自己或者少数人做一个沟通的工具 。而且我们刚好有一个团队在做QQ邮箱手机客户端,所以刚好凑了十个人的团队开始做微信 。包括后台开发,三个手机平台的前端开发,还有UI,加我自己带了一个产品毕业生,就十个人 。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做出了第一个版本 。
这就是微信的起源,而今年刚好是微信的第八年,也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阶段,标志着一个产品从出生走向成熟 。
我们当时坚持了一个原则就是,一个新的产品没有获得一个自然的增长曲线,我们就不应该去推广它,所以在前5个月里面,我们基本上没有自己去推广它,我们只是想看微信这样一个产品对于用户有没有构成吸引力?用户是否愿意自发传播它,如果用户不愿意,我们怎么样去推广它也是没有意义的 。
我记得从微信2.0开始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曲线,有了一个增长,虽然它还不是很快增长,但是它是自然往上走的 。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可以去推它了 。我们当时特别庆幸做了几个很正确的决定,第一我们没有批量导入某一批好友,而是通过用户手动一个一个挑选 。第二,在一个产品还没有被验证只能够产生自然增长的时候,我们没有去推广它,把这两个事情做对,虽然这个时间会花得长一点,但是这样使得它真正开始起飞的时候,它是很健康的 。
在这里我想提到一个数据,在今年的八月份,微信的日登陆用户已经超过了10亿 。
这应该是国内第一个日活超过10亿的产品吧 。
超过10亿DAU的时候,其实我们团队内部没有任何的庆祝 。大家只是觉得,到10亿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吧 。但我自己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还是挺多感触的 。
我其实特别庆幸,能伴随这样一款产品走过了过去的八年,并且,我一直把自己当作产品经理而非职业管理者看待,我认为这是必要的,因为好的产品需要一定的独裁,否则它将包含很多不同意见以至于产品性格走向四分五裂 。
所以在微信8年这样一个时间点,跟以往的公开课不一样,我更愿意从微信的方方面面,来解释下我们是怎么想的 。
我想,这对大家理解微信这样一个产品会有帮助 。
初心与原动力
初心,是用熟了的词,我换一种说话,叫“原动力” 。
原动力其实应该是内心深处的一种认知和期望,它很强大,以至于可以坚持很久,克服很多困难去达到它 。
那么微信的原动力,可以总结为两点 。
第一,坚持做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