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受试者亲述CAR-T治疗始末 120万一针的“天价抗癌药”能否真正普惠?

方先生决定参与CAR-T细胞疗法的临床试验时 , 就像是在与死神赛跑 。在去年10月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后 , 方先生接受了四次化疗 , 但今年7月再度复发后 , 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继续选择常规治疗 , 临床测算可能最长只有一年生存期;要么铤而走险 , 选择加入未知的临床试验 。
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 , 今年6月由复星医药引进的CAR-T治疗药物在国内正式获批 , 部分媒体打出了“120万一针 , 两个月癌细胞清零”的口号 , 一时之间引来广泛关注 。
身体上的毒副作用和精神上的打击都在挑战方先生的抗癌意志 , 他很纠结 , 这种天价药物能救命吗 , 他愿意成为“小白鼠”吗?最终 , 经过思想斗争的方先生还是决定放手一搏 , 参与医生推荐的临床试验入组 。近日 , 《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与方先生对话 , 还原他的治疗始末 。

临床受试者亲述CAR-T治疗始末 120万一针的“天价抗癌药”能否真正普惠?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期待:天价药物能成为救命锦囊吗?
明天和意外 , 你永远不知道谁先来 。
2020年10月 , 30岁出头的方先生突然察觉到了身体的不适 , 他的两侧膝盖肿胀、疼痛 。起初方先生并未放在心上 , 在地方医院检查诊断为滑膜炎后 , 就遵照医嘱进行了持续近半年的治疗 。但到了今年三月份 , 病情再度复发 , 方先生的手腕也开始作痛 , 他前往省城医院做了进一步的检查才发现自己已罹患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 , 而且病情已发展至高危 。
这个消息不亚于一道晴天霹雳 。在确诊之初 , 医生首先给方先生采用了一套标准的一线化疗方案 , 服用了包括长春新碱、培门冬酶在内的多款药物 。
方先生的某个社交账号背景是一张全家福 , 一家三口对着镜头笑容满溢 , 这是他在患病后和家人一同出游时所拍摄的 。半年时间中接受了四次化疗 , 漫长而痛苦 , 是家人的陪伴让他坚持了下来 。
但是 , 在尝试多个治疗方案后 , 传统的化疗甚至部分进口药物对方先生的病情已经难以起效 。这时 , 临床医生建议方先生是否考虑参与CAR-T细胞疗法的临床试验 。自从知道自己患有白血病后 , 方先生也搜集过一些与疾病有关的知识 , 他知道国外已有CAR-T治疗的成功案例 。
CAR-T是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的简称 , 这是一种治疗肿瘤的新型精准靶向疗法 。绝大部分肿瘤患者的自身免疫系统不能识别肿瘤细胞 , 该技术把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的T淋巴细胞提取出来 , 经过体外培养和基因改造 , 引入一个精准识别肿瘤细胞的可激活分子 , 这些经基因编辑的细胞在体外培养、大量扩增后回输进患者体内 , T细胞就可以识别并攻击特定的癌细胞 , 达到肿瘤治疗目的 。
目前 , 世界范围内已有多款CAR-T产品上市 , 包括瑞士诺华研发的Kymriah、美国吉利德研发的Yescarta和Tecartus , 以及美国百时美施贵宝(BMS)研发的Breyanzi和Abecma 。
但对方先生来说 , 因为国内此前(今年6月以前)没有药物获批 , “细胞疗法”、“基因修饰”这些概念对他来说过于遥远 。相较于已上市的成熟产品 , 医生推荐的临床试验在疗效和安全性上的不确定性更高 。
但权衡之下 , 加入临床入组又似乎是个不得已的办法 。如果不接受CAR-T治疗 , 方先生可能也就能活个一年左右 。“难听点说就是无药可救了 , 我就抱着这种心态入组了CAR-T临床试验 。”电话那头 , 方先生谈起当初的纠结时仍流露出无奈 , 但回头来看 , 他也庆幸当时那种走投无路的感觉 , 让他赌了一把 。
在经过一系列临床入组前的检查后 , 方先生开始成为CAR-T细胞疗法的“小白鼠” 。提到当时的治疗经历时 , 方先生仍然记忆犹新 。8月4日 , 方先生首先进行了白细胞单采 , 他的血样需要经过冷链运输 , 在规定的时限内送到实验室和工厂中进行CAR-T细胞的制备;CAR-T细胞的制备大约在两周内可以完成 , 在此过程中 , 部分病人可能会出现病情发展较快的情况 , 临床医生就需要给病人采用靶向、放疗等桥接性的治疗手段以控制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