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是什么意思

解释:
1、虽然足不出户,但知道外界发生的事情 。
2、即使在家中,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 。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作宾语、分句,指学习的作用 。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产生年代:当代成语
近义词: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意思是什么?【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是什么意思】“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意思是:虽然足不出户,但知道外界发生的事情 。
这两句谚语最早出自春秋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 。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 。”
意思是:不走出家门,通过道就可以知晓天下事理;不观望窗外,通过道可以知晓自然规律 。走得越远,对道就知道得越少 。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 。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
扩展资料
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
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
作品鉴赏: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 。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 。《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 。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 。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
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 。”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 。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秀才不出门 便知天下事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人即使不出家门,但是凭着读书看报,也能知道外界的事情 。指虽然足不出户,但知道外界发生的事情 。
“秀才”本是明清两代生员(经过考试而被取入府、州、县学的读书人)的通称,这里泛指读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