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过了是什么

举人是参加全省范围的科举考试既乡试及格后所取得的资格 , 亦称作孝廉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 , 因其在秋季故又叫秋闱 。乡试由进士出身的各部官员或翰林主考 , 由各省行政长官担任监考官 。
参加乡试的考生必须是秀才 , 地点在各省的贡院 。乡试分三场 , 内容是八股文、试帖诗、表、判、论、策等等 。试卷要由专人誊写后才交给考官 , 以防作弊 。确定了及格的名单后张榜于巡抚衙门前 , 此时正值桂花飘香 , 所以此榜也叫做桂榜 。中了举人也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 , 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 。
古时的秀才到现在是什么职称一、秀才 , 相当于高中毕业 , 没有官职 , 中了举人之后才可作官 。秀才 , 别称茂才 , 原指才之秀者 , 始见于《管子·小匡》 。汉以来 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 。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 , 下诏求贤 , 云:“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茂”本作“秀” , 东汉人避光武讳 , 改作“茂” 。举秀才始此 。二、从秀才考到状元:儿童开蒙读书 , 读熟四书五经 , 学习八股文制艺 , 通过考试 , 成为县学的生员 , 习称秀才 , 经过岁试及格者 , 方可参加乡试 。乡试的考试地点在省会 , 经考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 。在被录的举人中考试第一名者称为解元 。点秋香的唐伯虎被称为唐解元 , 即是他在省级乡试中考取过第一名 。只有中了举人 , 才算取得一种出身资格 , 方可参加全国性的会试 。即使你未能在上一级会试中取得进士资格 , 你也进入了“人才库” , 可以通过“拣选”、“大挑”、“截取”等途径当官了 。乡试的目的是解送人才到京师参加会试 , 故称为解士 , 会试中考取第一名者称解元 。取得举人这一“职称”后 , 方可参加会试 。会试的地点在京城 。全国各地的举人赴京会试 , 旧小说和传统戏中称“大比之年各地举子进京赶考” 。会试的目的在于向朝廷进贡人才参加殿试 , 故合格者称为贡士 , 贡士的第一名称为会元 。每次“录取”名额通常是300名 , 各省名额以到京应试人数及省的大小、人口多寡而酌定 。会试揭榜以后 , 得中贡士者须于下个月应殿试 。殿试 , 亦称廷试 , 考试地点在太和殿 , 由皇帝对会试录取的贡士在殿廷上亲自发策问 。殿试考过之后 , 该成绩分为三甲 , 得中者称为进士 。一甲录取3名 , 赐“进士及第” , 其第一名称为状元 , 第二名称为榜眼 , 第三名称为探花 。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 , 二甲的第一名称“传胪” , 实即殿试成绩的第四名 。三甲若干名均赐“同进士出身” 。至于为什么第一名称为状元 , 是因入京师应礼部考试 , 须投“状书” , 故第一名称为状元 。值得注意的是乡试、会试并非每年都举行 。明清两代 , 每3年在各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乡试 , 每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 。在每正科3年中如遇有朝廷庆典则加试一科 , 称为恩科 。会试也是每3年一次在京城举行 , 每逢辰、戌、丑、未年为正科 。如遇乡试有恩科 , 则次年举行会试 , 叫作会试恩科 。乡试的考试时间 , 在八月举行 , 称为秋闱;会试的考试时间 , 在二三月间 , 称为春闱 。封建社会 , 以八股文取士 ,  , 很难使有才之士脱颖而出 , 加之每3年才取一名状元 , 委实是太难了 。旧小说戏曲中动不动就有某书生中了个头名状元 , 哪有那么容易?《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自19岁考得县、府、道第一名 , 屡应会试不第 , 终也没有获得举人这一“名分” 。
古时候的秀才要通过什么考试后,才能成为举人?秀才通过乡试考试 , 才能成为举人 。
科举测验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
(1)院试未登科前叫“童生”“孺子” 。登科后称“生员”“秀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