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如果诸葛孔明北伐成功,他会和司马家一样取而代之吗

诸葛亮既使北伐成功,他也不会取代刘禅 。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来 。
一 要相信刘备知人善任的眼光

三国中,如果诸葛孔明北伐成功,他会和司马家一样取而代之吗

文章插图
刘备一生知人善用,这是他的长处 。在感到自己快死时,必须要完成权利的交接,传位于儿子刘禅 。但刘禅年幼,要有人辅佐才行 。
诸葛亮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自己死后,蜀国马上就变成了臣强主弱的形势,诸葛亮还会像以前那样忠诚吗?远的不说,自己就经历过董卓、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的事 。
而刘备却大胆地对诸葛亮说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若换成平常人,临死前常会相求亲友,在他死后好好的帮着照顾后人,根本不敢说出“可以随时取代”这样的话 。但刘备偏偏大胆对诸葛亮说出来了,原因就是刘备和诸葛亮经过二十多年的磨合,刘备深知诸葛亮不会辜负自己,取代刘禅的 。
诸葛亮随后在《出师表》里,也再次表达了他对先帝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只有北伐,完成先帝的遗愿,才是对先帝的最好报答 。细读《出师表》这种君臣心意相通、相互信任的情感是很动人的 。
刘备一生历经危难,多次从死人堆里爬出,这样的曲折经历让他学会了自保,锻炼出敏锐的识人眼光,若感到诸葛亮是浅在的威胁,他在死前必然会不顾一切地除掉这个障碍 。但他非但没有除掉诸葛亮,而是更加信任,把刘禅托附给诸葛亮 。
二从诸葛亮的家风上看,他也不会反
诸葛亮贵为蜀汉丞相,地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掌管着蜀汉的军政大权,但他从没有想过为自己谋取私利 。
他曾上书刘禅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 。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及卒,如其所言 。
贵为一国丞相,却和家人靠八百株桑、十五顷薄田的收入过日子,加上自己的一份工资,全家生活上还有盈余 。诸葛亮表示,在他死后也不会有任何来历不当的财物 。
在那个时代,诸葛亮就敢于公开自己的家产,让朝廷去监督 。这样一个不爱钱财的人,还能有多大的野心?
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听信谗言,一反平时听信诸葛亮的常态,果真派人到诸葛亮家里去查看家产 。结果和诸葛亮生前说的一样,诸葛家里没有任何说不清财产 。
刘禅对自己的举动十分惭愧,抓起茶杯扔在地上,随即大声哭喊,丞相,您受委屈了 。由此也可看出,刘禅和刘备做人的差距,还好他只是糊涂,还保留着一份良心 。
三 从诸葛亮的用人看,他也不会造反
三国中,如果诸葛孔明北伐成功,他会和司马家一样取而代之吗

文章插图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仍继续举荐刘备看中的人才: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
郭攸之、费祎、董允和向宠等人,这是刘备生前选中的官员,诸葛亮仍然向刘禅举荐他们 。如果诸葛亮有异心,就会在关键岗位上,不动声色地换掉这些忠于刘氏的人,去扶植自己的力量 。
诸葛亮在后期的北伐中,有意去培养了姜维 。姜维的资历很浅,在朝中没有诸葛亮那样的威望,他在北伐时,在国内遇到的阻力比诸葛亮要大 。但不管受了多少委屈,他和诸葛亮一样,仍坚持为蜀国去鞠躬尽瘁 。
在刘禅投降后,蜀国大势已去,按道理此时姜维也该考虑自己的后路了,投降魏国仍然能做个大将军 。凭本事挣钱吃饭,家人的衣食应该是无忧的 。
但姜维仍千方百计去劝说钟会自立,挑起魏国内部的矛盾,仍在想着为刘禅复国,最后被杀身亡 。姜维就根本没有去想过自己的利益,从姜维身上,我们无疑仍能看到诸葛亮忠贞的影子,姜维无疑也是可靠的忠臣,用生命为蜀国尽了忠 。
三国中,如果诸葛孔明北伐成功,他会和司马家一样取而代之吗

文章插图
总结
既使诸葛亮北伐成功,他也不会取代刘禅,他的志向一直是帮助刘家统一天下 。若为自己考虑过,最后就不会活活地累死了 。如果怀疑诸葛亮,也像刘禅说的那样,丞相,您受委屈了 。那是对诸葛亮的极大污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