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贫乏,精神满足的年代,80后的你还记得多少溜街串巷的吆喝

我是90后,92年的,和很多80后一起长大,生活的年代很大程度差不多,那个时候确实物质匮乏,可能想的事情少嘛,那个时候倒是特别的开心 。

物质贫乏,精神满足的年代,80后的你还记得多少溜街串巷的吆喝

文章插图
我们那个小的时候最爱听见的“卖雪糕哦,5角一块;冰糕哦,2角一块哦”,那是在夏天时,每当天气感觉到热的时候,就会有人在外面吆喝,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出去每人买一块,其实很好吃,想多买,但钱不够,只能少买,很怀念那个时候 。
然后就是冬天的时候,在学校外面的马路上,爱听见说“糖葫芦,甜甜的冰糖葫芦呀”,我的一个同学他最喜欢冰糖葫芦,每次叫卖人来了,即使他在睡觉,也要别人给他摇醒,然后他会去买冰糖葫芦 。
物质贫乏,精神满足的年代,80后的你还记得多少溜街串巷的吆喝

文章插图
还有“一块钱4个包子”,这也是很多人去买,那时大家特别喜欢去吃肉包子,经常在路上挑着买卖 。
物质贫乏,精神满足的年代,80后的你还记得多少溜街串巷的吆喝

文章插图
那个年代大家物质很匮乏,收入很少,家庭条件也很差,但是确实大家很高涨,很高兴,可能那个时候大家考虑事情很少吧,所以显得无忧无虑 。
我的家就在市边上,所以小时候有很多溜街串巷的做小生意的走过 。那个时候,卖豆腐的,卖熟食的,都会敲个梆子,但是一个声音发脆,一个声音发闷,所以很好分辨 。
夏天有卖冰糕的,5分钱一颗,卖冰糕的会在中午的时候在街里静悄悄地坐着,等着生意上门 。街里来了卖西瓜的,“西瓜西瓜,大西瓜”,一吆喝,大家会拿着玉米??或者麦子换西瓜,后来基本都是拿钱买了 。
玉米??熟了,街里会有膨爆米花的老师傅来,不用吆喝,孩子们找出家里的缸子,装上家里的玉米??粒儿,自动排队,随着膨的一声响,最幸福的时候来了,把爆米花儿放到嘴里,一边往家走一边吃着 。大米比玉米??贵,所以都是用玉米粒膨爆米花儿 。
【物质贫乏,精神满足的年代,80后的你还记得多少溜街串巷的吆喝】街里来了卖香油芝麻酱的,骑着带大梁的自行车,自行车??后座两边分别带着两个篓子 。都是家里的老人拿着玻璃的瓶瓶罐罐,和卖香油芝麻酱的老爷爷讨价还价 。老爷爷看着身体很硬朗,也很有耐心,就这样谈谈笑笑的做成了生意 。那时候闻着空气里散发着的香油味都是香香的 。
“磨剪子哎,锵菜刀”,只要这个吆喝声一响起来,我奶奶,我妈,婶子大娘们,都赶紧找出家里的剪子和菜刀,让这个师傅给打磨打磨,好干活儿的时候更快点儿 。等着磨剪子或者菜刀的时候,妇女同志们还能聊天,聊得热火朝天的,跟赶集有一拼 。
“豆腐乳,臭豆腐”,每当听到这个吆喝,家里大人会给我几毛钱,让我拿着小茶碗,买上几块豆腐乳,吃个稀罕 。偶尔还有卖虾皮的经过 。
小时候的认知里,一听到吆喝声儿,就知道街里来了卖东西的 。能想起来的就是这些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已经成了童年里的回忆了 。现在只有去到超市里才能听到吆喝声儿,还是在蔬菜水果区,或者在街角,也是卖蔬菜或者水果的,开着货车卖的 。现在购买日常生活用品都很方便,路边的果蔬店或者小超市,还有大型超市 。
物质贫乏,精神满足的年代,80后的你还记得多少溜街串巷的吆喝

文章插图
物质贫乏,精神满足的年代,80后的你还记得多少溜街串巷的吆喝

文章插图
首先,就没有什么物质贫乏,精神满足的年代!
马克思主义,别的学说不加置评,“物质决定意识”这个观点是绝对没错的 。这一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马克思是统一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提问者因自己儿时的一点感觉,就随便拿这么严肃的问题问题开玩笑,是非常不应该的 。儿时有玩伴,只能说明那时候的儿童有玩伴有意思,绝对不是什么物质贫乏精神丰富!
别的话可以随便说,大是大非问题,必须说清楚 。
说到溜街串巷的吆喝,首先想到的就是“憔猪嚎”,“憔猪呵”,。这是一种行当的不同吆喝 。
“来补锅”,估计八零后都没听过 。再来个没听过的——“张好马尾罗”,这个是修罗面的罗,别的地方没听过吧?
“锔盘子锔碗锔大缸”,八零后听说过锔匠吗?
我不属于80后,但也愿意回答 。经济的繁荣也是一步一步的走到今天的 。
小时候从巷子尽头传来的这种声音对我是最有吸引力的 。“豆沙冰棍!”每当响起这种吆喝声,我就会缠着外婆要五分钱去买一根又冰又甜的豆沙冰棍 。在我的记忆里冰棍的香甜是和外婆的疼爱紧密相连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