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方程中的元次等术语是谁创造的,数学中,几何这个词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叫几何?

数学中 , 几何这个词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叫几何数学的内容可以粗略地分为代数与几何两大部门 。代数是关于数量关系及数量形式的学问 , 而几何是关于空间形式的学问 , 最初主要研究空间的度量、形体关系以至形式演绎 。在数学教学中 , 几何与代数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
根据古希腊学者希罗多德的研究 , 几何学起源于古埃及尼罗河泛滥后为整修土地而产生的测量法 , 它的外国语名称geometry就是由geo(土地)与metry(测量)组成的 。古埃及有专门人员负责测量事务 , 这些人被称为“司绳” 。后来拉丁语音译为“geometria” , 英文单词为Geometry , 英式发音[d?i??m?tri] 。已经学过英文发音的同学 , 可以尝试发一下音 , 就会发现这个单词的前两个音节和“几何”这两个字的读音很相像 。也可以登录百度翻译 , 输入这个单词 , 然后点击英式发音按钮 , 听听这个单词的标准发音 。
几何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中文中的“几何”一词 , 最早是在明代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时 , 由徐光启所创 。徐光启在翻译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著作《几何原本》时 , 将其音译为”几何” 。像点、线、直线、平行线、曲线、角、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四边形等 , 这些在数学课本上耳熟能详的术语 , 都是徐光启在400年前翻译时所定下来的译名 。这些译名不但在我国沿用至今 , 而且还传播到了朝鲜、日本等国 。

数学方程中的元次等术语是谁创造的,数学中,几何这个词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叫几何?

文章插图
徐光启要求全部译完《几何原本》 , 但利玛窦却认为应当适可而止 。由于利玛窦的坚持 , 《几何原本》的后7卷的翻译推迟了200多年 , 才由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和英国人伟烈亚力合作完成 。李善兰(1811~1882) , 字壬叔 , 号秋纫 , 浙江海宁人 , 自幼喜欢数学 。1852年到上海后 , 李善兰与伟烈亚力相约 , 继续完成徐光启、利玛窦未完成的事业 , 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后7卷 , 并于1856年完成此项工作 。至此 , 欧几里得的这一伟大著作第一次完整地引入中国 , 对中国近代数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徐光启在评论《几何原本》时说过:“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 , 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 , 发其巧思 , 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 。”其大意是:读《几何原本》的好处在于能去掉浮夸之气 , 练就精思的习惯 , 会按一定的法则 , 培养巧妙的思考 。所以全世界人人都要学习几何 。
在徐光启看来 , 翻译只是赶超世界水平的第一步 , 他说“欲求超胜 , 必须会通 , 会通之先 , 必须翻译 。”《几何原本》翻译出版之后 , 会通工作接踵而来 。明末有孙元化的《几何用法》(1608)、李笃培的《中西数学图说》(1631)、陈荩谟的《度算解》(1640)、方中通的《数度衍》(1664)等 , 清初有王锡阐的《圆解》、梅文鼎的《几何摘要》、《勾股举隅》等一系列著作 , 这些著作都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产生的 。
梁启超在《中国近300年学术史))中说:“明末有一次大公案 , 为中国学术史上应大笔特写者 , 日欧洲历算学之输入” 。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 , “字字精金美玉 , 为千古不朽之作” 。
数学方程中的元次等术语是谁创造的,数学中,几何这个词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叫几何?

文章插图
在徐光启之前 , 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对几何方面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只是不叫这些知识为“几何”) 。比如魏晋时期(曹操及其后代建立的王朝)的山东人刘徽用“割圆术”科学地求出了圆周率π=3.1416 。之后 , 在南北朝时期的南京人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的近似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
数学方程中的元次等术语是谁创造的,数学中,几何这个词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叫几何?

文章插图
几何的起源
几何学是数学中最古老的一门分科 。最初的几何知识是从人们对形的直觉中萌发出来的 。史前人大概首先是从自然界本身提取几何形式 , 并且在器皿制作、建筑设计及绘画装饰中加以再现 。图1-1所示图片显示了早期人类的几何兴趣 , 不止是对圆、三角形、正方形等一系列几何形状的认识 , 而且还有对全等、相似、对称等几何性质的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