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为什么没解出易经

看了前面条友的解答,总体感觉是道德经比易经高大得多 。老子肯定能读懂道德经,但他没有留下解读的文本 。原因是多方面的,道德经和易经的理念不一样,老子不愿意解读易经;或者说易经太简单了,老子认为没必要解读;还一种可能老子真的读不懂易经,但没人提到 。好难解答,宏观的讲一讲,总觉太浅了 。我想通过对道德经和易经的部分文本的对比分析,解答 。
【老子为什么没解出易经】一、道德经与易经阴阳观的对比分析
道德经的阴阳观主要体现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其相应的译文是: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 。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从中可以看出,道德经的阴阳观是阴阳平衡,“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思想 。
易经的卦辞和爻辞都没有出现阴阳的概念,在后人的解读当中才出现阴阳 。例如,《易传·系辞上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一阴一阳谓之道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虽然与道德经的说法不一样,但是两者可能有相同的渊源 。但是,易经在对64卦具体的解读和应用的时候,却出现了纯阳卦的乾卦和纯阴卦的坤卦 。这种纯阳卦和纯阴卦的出现,否定了易经一阴一阳谓之道的说法,也和老子道德经阴阳平衡的思想完全对立 。但两者阴阳观的对立,并不代表两者思想的真正对立 。因为阴阳概念是后人解读的产物 。要想真正理解道德经与易经的思想,那还要从文本来中解读 。
二、道德经与易经文本思想的对比分析
本文选取道德经的第27章与易经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四个字来进行对比分析,解读道德经与易经思想的差异 。
1、道德经第27章的文本分析
道德经第27章的文本在前面的问答中,就详细分析过,这里就直接引用:

《道德经》第27章,总体可以分三部分,大部分是比较简单的,也是容易理解的 。只是其中关键的几句话,不知道怎么解读,分歧比较大 。因此,本文对容易理解部分给予简要概述,重点分析分歧比较大,难以理解的部分 。
第一部分就是讲,人各有自己的独特才能 。用了五个排比句: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其实是很好理解的,就是善行、善言、善数、善封、善结的五种人或行为 。也就是说人各有优势,优势是互补的 。
第二部分讲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能,以及如何实现的问题 。这一部分的前面两段: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尽其才,物尽其能”,不过是以圣人的行为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这部分的最关键、最难理解、分歧最大的是最后一句话:是谓袭明 。是谓袭明的字面解释,就是传承大道之明 。要准确理解这句话,就要从如何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能”的角度去思考 。我们可以从“优势互补、合竞共赢”的视角简单分析一下 。有优势的人不仅要发挥优势,而且把他的优势和别人的优势进行交换 。这样优势才能发挥下去,他才能生存下去 。在两个人交换优势的过程中,他们是平等的,没有差异的 。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时候,也利了他人,这就是合竞共赢状态,也是道的状态,我在前面很多文章中讨论过 。这个道的状态,就是“人尽其才,物尽其能”的状态 。
第三大部分谈了有才能的人与学习才能的人,如何相处的问题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前两句话好理解,有能力的人是没有能力的老师 。但后面两句难以理解,从字面理解,没有能力的人,会资助有能力的人 。紧接着后面两句: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仍然谈论师与资的关系 。其字面意思是既不能以师为贵,也不能偏爱资 。有学者认为这里“师”是老师,而“资”是学生,讨论是师与生的关系 。我们就以师生(资)关系为例,从“优势互补、合竞共赢”的视角简单分析一下 。老师有老师的优势,学生有学生的优势,没有学生(资),老师也不能生存下去 。没有老师教,学生也不能获取能力 。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后达到优势互补、合竞并存、互利共赢的状态,也就是道的状态 。最后两句话,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就是描述而这种复杂而神秘的状态,其中充满了道的玄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