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价格会不会回到原先价格上

一个小小口罩,从自己价格一路暴涨开始,“生产商抱怨原材料价格”“实体店被罚”“电商无货”“朋友圈刷屏贩卖”等等现象先后涌现、不胜枚举,直到今天,口罩才终于显示出逐渐正常的趋势,那我们就从经济学角度试着全面复盘一下,这个小小口罩从“发烧”到今天渐渐恢复正常,究竟问题出在哪里了?
在全国因疫情进入非常状态时,小小的口罩竟然摇身变成牵动亿万人心弦的急缺物品 。
2月2日时,环球时报称山西9家医院仍然急需防护用品,其中口罩等物资仅能维持一天 。此前不久,北京京海康佰馨医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东被曝“知假贩假”,高价出售58万余只假冒3M牌口罩 。
其实,自疫情爆发以来,各地口罩一直缺货,关于口罩买卖的不合理不合法事件层出不穷 。梳理一下与口罩相关的经济现象,包括囤积居奇、天价口罩、制假卖假、哄抬价格等等,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其根源首要在于供需失衡 。
两大原因导致消费者买不到口罩
道恩集团是国内最大的口罩布聚丙烯熔喷料生产商,其市场占比达到40% 。关于消费者为何还买不到口罩的问题,其董事长于晓宁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表示:现在情况发生变化,不是口罩机不足,而是产能卡在了熔喷布生产上 。
熔喷布是医用口罩的核心布置,可以隔离飞沫、颗粒等物质,其产量直接决定口罩的产量 。生产熔喷布需要聚丙烯熔喷料,而一吨原料仅能做成30万到50万个N95口罩,或者100万个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 。
疫情突然爆发,以往七八万吨聚丙烯熔喷料产能迅速被消耗掉,原料市场平衡被打破,率先导致口罩产量提不上去,使得消费者买不到口罩、价格还在攀升 。
在这一阶段,口罩存货基本被消费完,工厂没有复工,那么价格必然上涨,而且缺货 。众多不合法不合理的买卖行为趁机产生,甚至延续到现在还在“去其库存” 。此时,正常的价格上涨现象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是市场自我调节的表现,属于合理情形 。
现在,复工的到来解决了产商停产、缺少机器等原因,让原来供给不足的情况得到了改善 。但是,不少企业都转产去做口罩,那么为什么产出还是慢、价格依然高、消费者还是买不到呢?
于晓宁表示原料供应充足,口罩产能仍然不足是卡在熔喷布的生产上 。从生产投资和引进技术的角度来说,口罩供给不足主要源于企业对投入与收益的权衡 。当然,不排除企业为追求高价利润,故意减产或者隐瞒产量 。
市场上供给不足导致买不到口罩,但是囤积居奇、制假卖假等现象的出现,还有人为干预因素的激化 。其中,政府为主要代表面对市场供给不足的情况时,其不合理的干预行为一定程度上反而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助推口罩市场滋生乱象 。
【口罩价格会不会回到原先价格上】在疫情爆发的最初阶段,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口罩涌入湖北,供给充足,但是当地仍然“口罩不足” 。究其原因,湖北红十字收到的口罩堆满仓库,但是不分发出去,客观上是“囤货”,减少了当时市场上口罩流通数量,给猛增的口罩需求推波助澜,人为助推制造供给不足局面 。
随后,口罩流通量被减少后,供给不足造成了更严重的需求增长,一些地方政府、强势人物截留口罩,比如云南大理强征口罩分配给房协,在一定时间内错误配置资源,使得口罩市场上供需均衡被彻底打破 。
此外,中国驻日本大使馆、韩联社、中国驻伊朗大使馆、菲律宾世界日报等也表示中国捐赠了数量不等的口罩 。可以说,对外捐赠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市场上的口罩流通数量,造成“供给不足” 。
可以说,不管是消费者买不到口罩,还是制假卖假、天价口罩、囤积居奇等乱象出现,背后原因都是口罩供给端不足和人为资源错配,这是口罩经济学分析的起点 。于此脱离,要么像薛兆丰支持“发国难财”不接地气,要么像部分地方政府施行“价格一刀切”
口罩的属性转变带来观点分歧
口罩对于人们的意义在疫情前后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在疫情爆发之前,口罩的市场供需处于均衡状态,以10个一包的外科口罩为例,价格是10元;疫情爆发后,供给减少,需求反增,均衡状态被打破,原来10元现在100元也开始被接受,而且“供不应求” 。
在前后转变的过程中,口罩由一般商品变成生活必需品,属性发生了根本转变 。口罩成为用来保命的物资,没有替代品或替代品性价比太低 。但这一转变是“突发情况”,市场反应滞后,无法迅速调节供给,加上人为干预的资源错配,出现了不合经济学原理的行为和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