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记读后感

看了鲁迅先生的《琐记》后,它记叙了鲁迅先生为了寻找“另一类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 。书中描述了当时江南水师堂和矿物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以及鲁迅先生等一些学子求学的艰辛,也揭露了洋务派不切实际的办学方式,表现了作者探求真理的强烈愿望 。
这篇《琐记》记录了鲁迅先生刚开始接受新思想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的反对阅读《天演论》 。鲁迅先生的作品有很多时候都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达他所要描写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本文中他家的房客“沈四太太”,通过她大声的说了那句“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体现了房客沈四太太一种小市民阶层的妇女形象 。又如对“衍太太”的一些描写:几个孩子在打旋子,她在旁计数说道“好,八十二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还有衍太太在作者的父亲去世之后说教作者去偷母亲的首饰和钱去用,体现了衍太太势利的一面 。
【琐记读后感】后来鲁迅先生为了躲避S城的流言去南京求学,汉文教员自己竟然惴惴的问学生“华盛顿是什么东西?”体现了一些洋务派的学者不切实际的教学方法,明明自己是汉文教员,却连汉文试题都搞不清楚,体现了洋务派办学“乌烟瘴气”的形象 。
文章的结尾写了鲁迅先生去日本留学,在国内听说不能穿日本袜,边带去了十双中国的白袜,而且还换了日本的银元,结果银元早已废置不用,而且穿制服和皮鞋,中国袜也全然无用,体现了国内人的思想封闭,与外界沟通较差,当时的国情也是出于闭关锁国的状态 。作者借此喻国情,的确有一番用心,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
朝花夕拾里《琐记》的读后感《琐记》重点记述作者自1898年离开故乡,到南京、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也留下了他探索的鲜明足迹 。
《琐记》一文,形象地追忆了作者到南京求学前后的情况和他接触《天演论》、受进化论思想影响的经过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深刻揭露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及其教育制度的腐朽性,批判了封建势力的顽固性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软弱性,显示了他在寻求新路中不断前进的探索精神 。
《琐记》在艺术上,做到琐而不碎、零而不乱,形散而神聚 。它善于选择一些典型的事件和典型细节,精当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本质特征,很好地为展示作品的主题思想服务 。
通过水师学堂填平游泳池、建造关帝庙和和尚放焰口等典型事例,充分反映洋务学堂“乌烟瘴气”的情状 。从抽水掘煤、掘煤抽水,出入两清,反映了作为培训实业人才的矿路学堂的不景气状况 。
本文还采取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描写人物,抒发内心的感受 。如开头记叙衍太太怂恿孩子们比赛吃冰,打旋子,以及教唆作者窃卖母亲首饰等 。“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 。”
还有 “这一种螃蟹式的名公巨卿,现在都阔别得很久了,前四五年,竟在教育部的破脚躺椅上,发现了这姿势,……可见螃蟹态度,在中国也颇普遍 。”如“近来是单是走开也就不容易,‘正人君子’者流会说你骂人骂到了聘书,或者是发 ‘名士’脾气,给你几句正经的俏皮话 。”
还有,诸如“大概也和现今的国粹保存大家的议论差不多”等等,都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讽刺性,写得痛快淋漓,入木三分!
《琐记》读后感 《琐记》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 。下面是我分享的是《琐记》读后感,欢迎查看!
《琐记》读后感(一)在鲁迅先生《朝花夕拾》这册散文集中,有一篇文章的题目确实让人觉得有点不同,那就是《琐记》 。不似前几篇文章都有个明确的主题,这篇倒有点儿像形散神亦散的散文了 。
《琐记》先从衍太太这一角色入手,回忆了鲁迅先生儿时与和衍太太之间的故事 。衍太太总是给我留了一个不好的印象的,一个似乎有了小市民的种种劣根性的妇女,但是孩子们在她那儿总能得到百般的纵容,或许更是一种不负责任 。最后竟然还从衍太太口中传出先生偷偷变卖家当的谣言,此时的衍太太却愈发的不可爱了 。
文章还写到了当先生不想再留在S城之时,南京求学的事,在那段做做学生的日子里,先生对于学习的处所倒有个详细的介绍,也表明了当时自己读书的态度,对于一些先进的科学读本均是喜爱的,对于一些陈古的文言,先生多是没甚印象 。这也得以看出当时先生为何要倡导新文化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