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

在《目送》中龙应台书写的是她个人的情感 。写她和儿子一起逛街时,儿子不愿跟她牵手过街,儿子大了,有了疏离感;写她母亲得了老人痴呆症,反反复复的问她是谁,写她与母亲逛街,母亲那个爱美样子;写她与父亲在过街时,要牵她的手,但她人已是中年,写她父亲最后病重,生活不能自理时,因为佣人的疏忽,眼屎黏住了眼等等 。
龙应台的文笔优美而细腻,将这些生活中的点滴娓娓道来,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涌出笔端,跃然纸上 。只是让人不禁为之唏嘘的是,父母老后的情形 。我甚至觉得在美丽文字的背后,龙应台是不是也想到了她老时的情景?由此,你不得不想到自己 。
这个社会是需要关怀老年人的 。虽然都说老人就像孩子,但孩子是生命力的象征,而老,那是英雄迟暮,美人易老时 。那是一个成年人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时刻,那是垂垂老去等待死亡的时刻 。那时,多少预示了人生的悲怆 。或者,说的白一点,人,要有个好死!
应台在文末引用了李叔同的话 。我想他是尊重这位弘一大师的 。我猜测,她应该非常佩服佛家的圆寂 。因为这是将死亡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从容面对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似乎应对那些主动舍弃生命者抱有尊敬之情 。正像苏格拉底所说,“踏上死亡之途”与“继续存活”,“孰优孰劣”,“只有神明知道” 。
当我们对生老病死充满疑惑时,李叔同在临终前“悲欣交集”四字绝笔及偈语或许告诉了我们他的人生体验 。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
目送读后感500字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目送读后感5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目送读后感500字1《目送》是一篇无与伦比的文章 。平淡的文字,所含的感情,是一个充满爱的母亲,在孩子长大以后,一次次无奈地目送他的离去 。但惟独自己的爱,从未随着孩子离去的背影而消失 。
从一年级儿子的不舍到以后的厌烦;从小时候的眼神交会到以后的各行各路 。母子的爱由相聚到疏远,期间只用了短短几年 。时间的推移,让轻风抹淡了这一切 。
在我们认为自己饱受父母给予的束缚的时候,我们也在抱怨这个世界过得太缓慢;在我们发现曾经的自己亏待了父母的爱想要弥补的时候,我们也在乞求时间停下它飞速前进的脚步 。我们尝试去咒骂时间,以为这样能换取弥补爱的机会,但一切都是徒劳 。让这份爱冷淡的罪人,正是我们自己,于是我们意识到这问题的时候,我们停止咒骂,选择沉默 。当总想标新立异的我们认为父母的爱已过的那一刻,我们与父母如同相隔着一条无边无际银河 。在银河的这一端,我们不曾回头拥抱父母对我们最真挚的'爱;而身处另一端的父母在渴望时间倒流,重新拥有我们 。因为那时候的我们很依赖父母 。父母还是我们心灵的港湾,“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可以从我们口中说出 。看着我们逐渐长大离去的背影,他们默默流泪,尝了不知道多少次眼泪的滋味,于是成了空巷的邮筒,寄给我们一封封祝福 。但他们却没有收到任何回信 。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母女父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是今生今世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
究竟是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父母的全世界在我们看来是一颗渺小的尘埃?为什么他们的爱抵不过朋友们的嘲笑?这份悲哀,如繁星抛弃银河的无奈,所有关于爱的呼唤,都只能是无声的等待 。
也许只有在白色替换了父母的黑发,我们才去珍惜爱 。是时间让年少轻狂的我们去叛逆,去无视这份由始至终都不变的情 。但让成熟的我们明白这一切并珍惜的,也只会是时间 。
目送读后感500字2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窗外的雨已经停了 。这让我不得不想起,在书里,那位母亲轻声的呼唤——雨儿 。我不停地在问自己,谁目送了我,我又目送了谁 。隔着一条马路,当我回头的时候,是谁在那里,是谁在哪里轻声呼唤我 。
人们常常说,三生,可是真的又三生吗?如果又的话,今生的我在不停地被谁目送,来世我又会目送谁?“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真的是如此吗?许多年过去,当我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我是否会在拐角处回过头来,然后笑着对母亲说——妈;或者,我是否也会在母亲悲伤的目送中消失在拐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