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

“它等待着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地残废了双腿 。”我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体会了他不平凡的生活和坚韧的意志 。二十岁是人生中最美丽的年龄 。假如人生比作一朵盛开的过程,那么二十岁的花一定是盛放的 。到了这个生气勃勃的年纪,史铁生的双腿却瘫痪了 。就像熄灭人生路上的灯火一样,他丢了工作,找不到路,人生一片渺茫 。
他既生气又迷茫,似乎觉得生活是没有意义的 。他每天到地坛消磨时间,有时一天甚至一天 。史铁生见院子荒芜而不衰败,渐渐看到了美好的一面,终于从阴影中走出来,开始了写作生涯,勇敢、坚强地生活…看了之后,我很是感慨万千 。人总会有困窘、困惑的时候,越要艰难,我们就越要勇敢面对 。
在高三的时候,我面临一个巨大的转变:转学,由家乡转到北京 。高考是不可避免的事,家乡英语学习比较晚,这里的同学们已经可以自由地用英语表达他们的想法,而我只知道一些简单的词汇而已 。高考成绩自然不会高,这让我一度感到悲伤和焦虑 。学英语就像听天书一样,完成家庭作业也很困难,我简直失落到了极点 。我默默地问自己:“这还是以前的你吗?在英语方面,你要一直考不好吗?”“不,绝对不行!”我一边学习课本的内容,一边借旧书,一边听、读、记 。每天下班后,爸爸也给了我耐心的辅导,给了我巨大的帮助 。逐渐地,我成了英语课堂上发言最积极的那个,在第一次英语考试时,居然拿到满分 。对一个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的孩子来说也许算不上什么,但是对我来说,其中付出的努力和得到的快乐谁又能懂得 。
人生路上,难免会有坎坷,难免会有失落与迷茫 。摔倒了不怕,站起来继续勇敢的走下去,努力让自己更好,坎坷就可以被打败!这句话,我们应该永远记住 。


我与地坛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我与地坛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我与地坛读后感1《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是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 。在经过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 。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坚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而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了第一把种子 。
文中,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儿都是要加倍的 。难道,我们的母亲天生就是来为我们承担苦难的?难道,你真忍心自己的母亲成为这世上最痛苦的母亲?难道,你真的愿意让你的母亲在夜深人静时肚子哭泣?母亲深深地爱着我们,她们为了自己的儿女默默地奉献着,而我们又该为自己的母亲做些什么呢?
史铁生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艰难地一步步走了过来,因此,文坛上多了一名新秀 。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亲分享快乐,但已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了 。母亲没有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是恪守的教诲,她只想让儿子活下去,简单快乐地活下去,此时此刻,作者也感受到了母亲坚忍的一直和毫不张扬的爱 。
《我与地坛》给予了我们警示—要勇敢面对挫折,珍惜亲情,正确对待人生,不要轻言放弃,要懂得理解,坚强等等,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 。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
我与地坛读后感2小时候的语文课本上便读过作者的《我与地坛》节选段落,小时候对小说散文还没有阅读的兴趣,以至于到如今才真正读完了这本巨作 。
小说的段落文字较长一些,初读时有些不适应,慢慢的也就习惯了 。发现作者非常喜欢研究墙,并对墙做了许多分析 。
书中有许多文字比较经典:
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 。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 。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