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生参与校外补课,这是不是说明学校教育的失败了

的判断是很不准确的 。这不是学校教育的失败,而是整个教育的失败 。
为什么这样说?
自从教育产业化、市场化起,教育成了人人都想从中获利的事业,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参与校外补课只是其中一环 。
其他众多环节还有:
允许私人资本介入、民办学校与补课机构星罗棋布、教考分离、只凭分数定优劣、只教文化知识忽略思品培养、取消留级复读、中考过早分流、高考严进宽出等等众多环节,配合得严丝合缝,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
于是,教育的本质、规律、目标、宗旨统统可以不顾 。
办教育少投入多赢利成为首选,为师者的事业情怀被养家糊口的职业目的替代,求学者的学成报国被谋求个人更好出路替代 。
处于这个教育产业链上的所有成员,在为了获利的市场黑赤膊鸡相斗,分外眼红,什么教育培养人、尊师爱生等等许多教育界的美好成为昔日黄花 。
【很多学生参与校外补课,这是不是说明学校教育的失败了】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导致补课风盛行,一是应试教育,分数决定学生的命运,残酷无情,类似于“丛林法则”;二是教育产业化,把学校办成了集团公司,掐尖招生,为了赚钱学校之间争生源,把学生当成摇钱树,当成广告牌,所谓状元生入学不要学费,还有大笔奖金 。各个学校都把自己吹得神乎其神,害的家长掏空钱包去给孩子补课,生怕落在后面,自然也就加入了竞争队伍;原因之三是教师受到了教育产业化的影响,金钱至上,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商人,课上不讲,课下讲,有的甚至和社会补课机构串通,为其招生,搞的学生晕头转向,无所适从,于是人人补课,你赶我超 。
学生择优录取,按分数高低进入不同学校是无可厚非的,几百年来都是这样 。学生就是要有好的学习成绩 。建国初期,也是应试教育,那时就没有补课,培养出来的专家、学者、教授都没有参加过补课班,学习成绩都很好,都是国家的栋梁 。这就说明补课没有必要,只是一种焦虑感的产物,是家长们被不良商家忽悠了的产物,是不懂教育,盲目拔苗助长的产物 。如果家长们达成共识,不再焦虑,一致同意取消各种补课,孩子们被解放了,能健康成长 。那些大发不义之财的补课机构倒闭了,学校的教学环境清洁了 。教育产业化的倾向也随之消失了 。
如果把学校办成企业,校长成为了老板,教师都是商人,那就根本失去了学校的宗旨,它也就不再是学校了 。学校本来是一块净土,没有利益可言,是专门培养人才的地方,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强盛靠的是学校培养的人才 。如果有人盯上这块净土,借此发大财,那时绝对行不通的 。前些年靠补发了财的人要好好审理一下,看看他们是怎么发的财,可以让他们多少感觉到愧疚 。
这只能说孩子们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只能说明我国教育内卷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
想起30年前的那些孩子们,他们补过课吗 ?那时候的孩子们都不补课,甚至假期作业都很少,假期用来干嘛的?用来帮父母干活的,下地劳动的,那些孩子不也同样有考上清华,考上北大,上好大学的吗? 为什么现在却不行了呢?

很多学生参与校外补课,这是不是说明学校教育的失败了

文章插图
虽说学霸级的孩子们因为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好多可能根本不用上补课班,但学霸还是少数的,大多还是普娃,大多都有上补课班的经历,甚至一对一的经历 。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随着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学习,进行补课的同学越来越多了!刚开始的一个,两个通过补课成绩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这个很显然,补课的孩子们除了在上课的时候接受老师的讲解,在课下的时候,老师又进行了讲解,又加了更多的练习,最终这批孩子考上了很好的大学 。
然后其他家长发现之后,也纷纷让孩子进行补课,经过许多年的发展,就成了我们目前这种情况,基本上个个补课,孩子们哪里还有假期?哪里还有周末?
很多学生参与校外补课,这是不是说明学校教育的失败了

文章插图
什么时候教育内卷这种现象才能得到缓解呢?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让学生们减负呢? 难道真的就没有一个万全之策吗 ?
每个人的内心都不想让孩子去补课,都喊着孩子很累,可是每个家长都在督促孩子补课,告诫孩子要学习、要刻苦、要努力 ,真不知道这种日子啥时候是个头?
所以校外补课并不说明,学校教育的失败,只能说竞争的激烈,教育的内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