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的知识越多越无知为什么

心理学课理论:假如你现在的知识是一个圈,当你知道的这个圈越来越大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知道的,相对这个世界上所存在的就越少 。然后你开始求知,你的知识圈就越来越大,你的知识圈越大,会发现需要你去了解的东西越多 。就会感觉自己知道的越少 。
为什么有人说“知道的越多就越无知”?爱因斯坦曾如此描绘有知与无知的关系:划一个圈,一个人所知道的东西是圈子的里面,无知的东西是圈子的外面;知道的东西越多,圈子越大,圈子的外沿也就越长,也就是说,一个人知道得越多,他所知道的无知也就越多 。
苏格拉底更精辟: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
不能不佩服这二位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达到了最高高度的智者的真知灼见 。我最近陷入这样一种状态:见识的能人越多越感到自己无能 。厉害的人太多了!那些在自己的一方领域里钻研到专家级的人物,他们就敢于在大众面前发表言论,他们的话就是权威,就能让人信服 。
更让人佩服的是“一专多能”型的牛人,你看,黄健翔在出了数本书之后又出了首单曲,足评人李承鹏写起了长篇小说而且大卖,另一足评人董路就更不用多说了,又是写歌又是做电视节目,还在博客上写下了大量文字 。多么有成就感的(也是有滋味、有趣的)生活!他们的才华和精力都令人惊叹 。
在这个奇怪的比喻里我们不知不觉地用了两个标准,一个是有知——这个标准是相对的,即不同的人之间经过比较后才能说谁的知识更渊博,比如现在多以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来衡量这个人的知识量,这是社会定的一个标准——用于衡量一个人掌握了多少知识的标准 。
当然这个标准并不是衡量一切知识的标准,而只是“有知”标准中由某个社会制定的或者是约定俗成的一个标准,同样的道理,不同的社会用于衡量“有知”的标准也是不完全相同的 。
但还有另一个标准,衡量“无知”的标准——这个标准是绝对的,即它是不能被制定出来的 。原因是“无知”的事物是无法计算的,因为如果对人类来说是“无知”的事物,那么我们就不可能知道有哪些、有多少事物属于“无知” 。
假如说我们能制定一个衡量“无知”的标准,那也意味着我们已经知道这些“无知”是什么了,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这些“无知”了,那么这些事物就不是“无知”的了 。
这也令我想起爱因斯坦曾说过类似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来得更深刻 。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从“无知”向“有知”迈进了一大步,而解决一个问题则是从“知之不多”向“知之甚多”前进了一步 。
索斯还提到一个理解的角度,即一个人的知识越少就越无知——绝对不会变有知的,而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也未必就不无知,此时的有知是相对的 。
如何理解“知道得越多越无知”?爱因斯坦曾经形象地描绘过有知与无知的关系,他说,让我们来划一个圈,一个人所知道的东西好比是圈子的里面,一个人所无知的东西好比是圈子的外面 。一个人知道的东西越多,这个圈子就越大,同时这个圈子的外面也就越大 。也就是说,一个知道得越多,他所知道的无知也就越多 。x0dx0a苏格拉底名言: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 。x0dx0a我们都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知的人,能够吸收很多的知识,从而不断的膨胀,但是,我们的圈子也在不断的壮大,无知的领域也就不断的扩大,没有人能占据所有,也没有人能一无所有 。没有人能无所不能,也没有人能一无是处 。x0dx0a一个干部他的权力越大,那么他的责任也越大 。x0dx0a一张股票他的利润越大,那么他的风险也越大 。x0dx0a一个智者他的智慧越多,那么他的无知也越多 。x0dx0a一个家庭他的人口越多,力量越大,那么他的消耗也越大 。x0dx0a一种人生,他投资的越多,那么他的回报也就越大 。x0dx0a反言之,x0dx0a一张股票他的风险越大,那么他的利润也就越大 。x0dx0a一位智者他的无知越多,那么他的智慧也就越多 。x0dx0a一个家庭他的消耗越大,那么他的力量也就越大 。x0dx0a一个干部他的责任越大,那么他的权利也就越大 。x0dx0a一种人生,他回报的越多,说明他的投资也很多 。x0dx0a一个人,他知道的越多,也就越无知 。
为什么学得越多越“无知”01
一次大学聚会上,推杯换盏之间,大家围坐身居500强公司的经理司彤身旁,问到:”司彤,大家同样是毕业5年,为什么你发展得那么顺利?有没有什么诀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