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二 )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端午节有什么风俗 传统端午节马上到了,各地风俗不一,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端午节的习俗,希望大家喜欢!更多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请关注出国留学网节假日栏目!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

划龙舟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 。”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 。《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粽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 。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 。《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是日,竞渡,竞采杂药 。” 。
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 。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 。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 。

佩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 。多见于江南 。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 。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 。《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 。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 。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 。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

挂艾虎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 。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 。《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 。能噬食鬼魅,……亦辟恶” 。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 。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 。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 。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 。”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 。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 。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

佩长命缕
端午节时厌胜佩饰 。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 。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 。此俗始于汉代 。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 。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 。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 。”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 。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 。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 。节日戴以入 。”